



石灣窯是廣東著名瓷窯之一,窯址在今天佛山石灣,創燒于宋代,極盛于明清兩代。石灣窯的陶塑藝術上承漢代陶塑善于表現人民生產和生活的現實主義傳統,又吸收了唐宋以來國畫的寫意和工筆手法,以及嶺南木雕的玲瓏剔透、布局從容的技巧和古戲場面的奇趣多彩等特色,融化成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具有濃厚的民族風格和嶺南鄉土氣息。石灣窯的陶塑制品胎體厚重,胎骨灰暗,釉層厚而光潤,釉色中以艷麗的仿鈞藍釉、玫瑰紫見長,而翠毛釉和石榴紅等更別具特色,多種釉色交融的“窯變釉”更是其中之冠。明晚期以來,石灣窯的制品相當豐富,種類繁多,且素以燒制各種神仙人物見長,尤其是佛教題材,如達摩、觀音、羅漢等瓷塑作品,神情百態,生動自然,均極傳神。羅漢群像的繪塑起源于唐代,初為十六羅漢,后又加入降龍、伏虎才為十八羅漢。自元代以后,十八羅漢甚為流行,不少作品流傳于世,而石灣窯的羅漢塑像因其特殊的釉色與工藝則更為精美。以下略舉數例與藏友共賞。
撫琴羅漢 席地盤膝趺坐,正面前額凸出,粗眉碧眼,嘴角下撇,絡腮胡子。頭戴深藍間灰藍色斑紋釉披肩風帽,身著蔥綠兼翠綠釉交領衣,衣下擺覆地。膝上橫置一琴,雙手隱于袖內撫于琴上。
執佛塵羅漢 坐一巖石上,轉頸面向左側,目視左下方,頭戴灰藍間深藍釉披肩風帽,身著玫瑰紫兼姜黃色斑紋釉交領衣,著灰藍釉褲。赤兩足,一足踏于石座前沿,一足垂于地面。右臂搭在膝上手執佛塵,塵尾尖部缺損,左手隱于袖內下垂,置于右足處。
禪定羅漢 席地結跏趺坐,頭略向下低,雙目圓睜,嘴角向下,腦后蓄黑發一周。身著石榴紅釉半袖圓領衣,領口扎系灰藍釉領結,衣下擺滿覆于地面。雙手上下交疊置于腹前,作禪定姿態。
裸臂羅漢 坐一巖石上,頭向右仰面朝上,目視前方。身著醬黑釉交領衣,衣袖擼至肩部,裸露雙臂,著深藍間灰藍釉褲。兩足前后交錯著于地面,雙手交搭于膝上。
持經羅漢 坐一巖石上,頭仰抬,略向右側。身著石榴紅釉圓領通身衣,衣下擺處露出灰藍釉褲腳。兩垂足前后交錯,于膝上腹前置一函經卷,左手撫經卷,右手隱于袖內,搭在巖石上。
持缽羅漢 坐一巖石上。頭向前伸,面略上仰。身著姜黃間玫瑰紫色斑紋釉交領衣,衣下擺處露出灰藍釉褲腳。兩腳上下交搭,懸左足(殘缺),垂右足。左手托缽于膝上,右手撫膝。
執扇羅漢 坐一巖石上。頭稍向左側,目視前方。身著石榴紅釉圓領衣,著深藍間灰藍釉褲。垂兩足,前后交錯于地面。右手握蒲扇置于膝上,左手交搭于其上。
思維羅漢 坐一巖石上。頭向左側,目視左前方。腦后蓄發一周,眉須卷曲。身著藍釉長袖過膝袍,著綠釉長褲。左右兩足上下錯落,一足踏于石座前沿,一足垂至地面,聳肩含胸,交兩臂于膝上,右手上舉至頭部按腦門,作思維狀。
捋胡須羅漢 坐一巖石上,頭側向右方,瞇縫雙眼,面含微笑。腦后蓄發一周,眉須卷曲。身著灰藍間深藍釉交領衣,衣下擺長垂至地。足蹬黃釉鞋,垂足交腳。一手屈舉至臉部,作捋胡須狀,一手隱于袖內,置于膝部。
誦經羅漢 坐一巖石上,頭向左轉,目視左前方。腦后蓄發一周,眉須卷曲。身著藍釉交領長袖袍,著綠釉長褲,褲腳挽到膝部,露出雙腿。垂足交腳,右手支撐在巖石上,左手作向上捋褲腿狀。
睡姿羅漢 坐一巖石上,頭歪向右側,枕在手背上,含笑入睡。身著深藍間灰藍色斑紋釉交領衣,著月白釉長褲。兩足上下錯落,一足踏在石座前沿上,一足垂于地面。兩手交疊抱膝。
半跏羅漢(圖12) 坐一巖石上,頭向上抬起,仰面朝天。腦后蓄發一周,眉須卷曲。身著深藍釉交領衣,著月白兼灰藍釉褲。一腿屈膝盤足于石座上,一腿垂足于地。曲雙肘交兩臂,盤于膝上。
裸臂羅漢(圖13) 坐一巖石上,頭向右扭轉,側面朝上,仰視右上方,腦后蓄發一周,眉須卷曲。身著深藍釉交領衣,衣袖擼至肩部,露出雙臂,著蔥綠釉褲。兩手交于膝上,兩腿上下交疊,一足懸空翹起,一足垂于地面。
執扇羅漢(圖14) 坐一巖石上,頭略轉向左側,仰面朝上,肩微聳起。身著灰藍間深藍釉交領衣,腰間束帶,于腹前系結,衣下擺處露出月白釉褲腳。兩腿上下交疊,一足懸起,一足垂地。右手握扇柄,置于膝部,左手垂于身側。
這批羅漢瓷塑通高11.5~17.5厘米,其藝術造型追求形神兼備,特別注意“傳神”的刻劃,各羅漢人物的塑造,都能活靈活現,引人入勝。石灣窯的羅漢人物,其臉部和體形,很多都表現出廣東人的特征,這也是石灣瓷塑人物寫實風格的一個體現,以現實人物的舉止姿態,生動再現了佛教人物中羅漢這一非真實世界里智慧超群的形象。獨特的燒造技藝,代表了明晚期至清前期廣東石灣窯瓷塑藝術的高超水平。(責編:雨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