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粉彩雙龍捧壽盤,高9.7厘米,口徑51.7厘米,底徑29.6厘米,軟彩繪畫。大盤敞口圈足,青花“大清雍正年制”楷書題款。盤呈二重疊感,內心似月亮底,白釉清純亮麗,屬柴窯燒造,圈足露胎部分潔白致密有油質感覺,并形成一層自然氧化的淺黃色皮殼,修胎工整,足端形成滾圓的泥鰍背狀。地釉和底釉無差異感,手拿起有壓手感稍顯沉重,與康熙官窯有同感,更說明此盤屬雍正早期官窯產品。
粉彩器創燒于康熙朝晚期,是在五彩瓷基礎上,受琺瑯彩瓷制作工藝的影響而創造的一種釉上彩新品種,直到景德鎮窯工成功掌握技術后首先在民窯大量燒造,康熙粉彩器型一般為供器,有尊、爐、瓶等。胎體厚重,器底無釉無款識,紋飾繪畫粗獷,色彩濃艷凝重,表現出初創階段的典型特色。康熙官窯很少燒造粉彩器,因而傳世很少。
雍正粉彩是在康熙晚期創燒的基礎之上發展起來的,早期全部使用進口彩料繪畫,由于進口彩料昂貴和時間不能保證官窯的使用需求,在雍正皇帝的御命要求下御窯廠技術人員開始自己煉制彩料,因此雍正粉彩擺脫了康熙粉彩的單調、熱烈,彩料比康熙朝的要精細很多,色彩柔和,皴染層次多。
由于彩料的豐富及燒造技術的熟練掌握,雍正粉彩更加日臻成熟。小的物件玲瓏剔透,大的物件雄偉壯觀。再加上雍正皇帝對藝術品的獨到追求,對御窯廠的產品從造型、題材、繪畫等方面都有特殊的要求,成為繼清康熙以后御窯廠之最。乾隆窯雖然有很多官窯新品種出現,但從審美觀點來看仍屬華麗浮躁、富麗繁縟之產物,與雍正官窯相比浮華多于寧靜,沒有雍正御窯產品的清新自然、賞心悅目之感。乾隆官窯粉彩產品極易產生審美及視覺疲勞。
雍正時期白釉瓷器的高度發展為粉彩器創造了良好的制作條件。雍正粉彩盤白度經科學測定可達到78%左右。尤其是官窯制品的工藝非常精細,可與琺瑯彩媲美。
雍正粉彩器收藏界謂之“畫在瓷器上的國畫”,由此可見雍正粉彩器的精細程度!有潔白如玉的地子,有豐富多彩的顏料,有技高一籌的畫師,有熟練掌握燒造技巧的窯工……這些客觀條件共同開創了雍正窯粉彩新的天地。
雍正粉彩器傳世多為生活用品及陳設器,造型極為豐富,每件器物的形體結構都結合用途精心設計,非常講究整體線條美及各部位的協調比例。用彩方面,由于彩料豐富,品種多樣且色彩富于變化,不僅有白地彩繪,也有色地彩繪。粉彩紋飾多繪團花、團蝶、八桃蝙蝠(喻意多福多壽)、過枝花卉、水仙靈芝、仕女、麻姑獻壽、嬰戲等。其畫法多種,如平涂、渲染、沒骨法、洗、皴、點、工筆寫意俱全,構圖簡潔、緊湊、疏朗,大面積留白是雍正粉彩瓷器奪人眼球的關鍵點,極富中國水墨畫之特色。
雍正粉彩器的款識,官窯多為青花雙圈內二行或三行“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楷書款。二行為專人書寫,字體工整有力,青花色調純正;三行書寫略草;齋堂款稀少。
粉彩雙龍捧壽盤器型碩大,在雍正官窯中比較少見,它集中了雍正粉彩器的制作特點,繪畫精益求精,利用多種彩料把雙龍描繪得動感自如,雙龍將“壽”字玩于股掌之間,盤底心的雙龍捧壽映襯著邊沿一周的云鶴紋。雖然是傳統題材,但卻創意獨到,筆法自然,構圖巧奪天工,精微處,絲毫不爽,豪放處,生動活潑。受等級森嚴的封建統治制度和制瓷歷史傳統的影響,制瓷的每個環節都不得有半點馬虎。在繪畫方面雍正官窯器在畫蝴蝶、草蟲、飛鳥時使用勾畫線條的工細用筆,以敷色點染之效果,畫筆生動,設色婉轉清麗,清新可人;人物畫多以室內景觀為主,人物線條柔和,仕女體態修長,面容嬌嫩,多襯以幾案、繡墩、博古架等室內陳設;畫面構圖緊湊,并在室內陳設之外留有一定的空白,以顯示出畫面的深遠和層次感,山水畫以當時流行的“四王”院畫風格為主,氣勢宏偉,筆法勁健,設色淺淡;傳統龍鳳圖案仍以舊式為主,設色豐富,構圖嚴緊,富于變化,動感強烈,濃淡協調,格調清雅。“粉彩以雍正朝最美,前無古人,后無來者,鮮艷奪目”,《陶雅》的總結可謂精辟。
就此盤而論,雍正朝粉彩器的風格獨到,從造型、胎釉、紋飾、繪畫等方面研究,其時代特點鮮明。題款及小六點防蹋底支燒痕符合該時期工藝特征,足邊留下畫工忘記抹掉的礬紅彩“二久”標記字樣,更說明該時期燒造量大且工作繁忙的程度。此盤為雍正窯典型器,它承載著很多雍正時期官窯燒造的歷史信息,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是件非常難得的藝術珍品。
(本文圖片系廣東中山“御賜和齋”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