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第三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舉行期間,“非遺藝術品”的展演展銷,是本屆非遺節的重中之重。“銀花絲”國家級傳承人道安女士與她的女兒王曉璐一同在現場演示“銀花絲”工藝品的制作過程,受到中外嘉賓的高度關注。迄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的銀花絲技術,幾乎包含了中國傳統手工藝的各種精華。然而,能掌握銀花絲技術全部流程的工藝家,全國僅剩道安女士一人了。
道安(1962~),女,1980年進入成都金銀制品廠從事銀花絲制作工作,1981年考入成都市工藝美術進修學校,1982年回到本廠從事銀花絲、首飾、旅游工藝品的設計和制作。
1999年,由于單位改制、搬遷,僅有的兩位制作大師年事已高并后繼無人。面對銀花絲上千年的傳統技藝日漸衰落,傳統技藝鉆片、燒蘭、堆累、無胎成型已面臨失傳,作為一名四川省工藝美術大師,道安毅然離開單位,憑著保護、搶救、傳承成都銀平填花絲技藝的勇氣和決心,于2003年創建了成都道安藝術品有限責任公司,同年設計創新出了第一幅銀花絲畫,并于2001年獲得了國家專利;2009年,榮獲“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成都銀花絲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稱號。
成都金銀器的制作源于公元前1700年的殷商,至漢代出現了金銀花絲制品,除宮廷享用外,并賜封疆大吏、有功之臣。在長沙馬王堆乃至蒙古諾音烏拉古墓中都曾發現大批署有“蜀郡西工”、“成都郡公官”戳印的成都造金銀器。到了明清,成都的金銀花絲工藝逐步形成了獨特的“平填”花絲技藝。
銀花絲手工制作技藝雖已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但相比蜀繡蜀錦,卻不太為老百姓熟悉,因為它在計劃經濟時代基本全出口,而且較為昂貴。又因為銀花絲制作工藝復雜,耗時長,目前掌握這項技藝的人很少,因此也面臨失傳。
四川省工藝美術大師道安,從事銀花絲設計制作30年,經過多年潛心研究,在繼承成都銀花絲藝術傳統風格的基礎上,結合現代裝飾畫的表現形式,創新出銀花絲工藝畫。
銀花絲工藝最大的特點,是采用“平填”技術,無胎成形,反映出藝人高超而精湛的技藝。藝人根據設計圖稿,采用不同粗細的純銀絲,先制作出圖形邊框,再用不同的技法對中間的圖紋進行填充和編織。這種獨特的技藝令人想起了刺繡及其他手工技藝,全憑藝人的藝術感悟和熟練的手上工夫。再加上填絲、壘絲、穿絲、搓絲焊接等綜合技術的運用,一件精美的銀花絲產品便在藝人手下誕生了。即使是立體造型制品、大型復雜制品、方圓不規則的產品,也一律采用無胎成形法,彰顯出這一民間工藝的技術和藝術含量。成都銀花絲技藝中,還有一道關鍵工序,就是白銀防變色工藝處理,這使銀花絲產品能在較長時間保持柔和的光澤,不褪色,從而為產品帶來衡定的美感。
銀花絲制作工序繁多,先將銀材料抽拉成不同粗細的白銀絲,然后通過手工絞合、穿絲碾壓、銼等加工成不同的花絲,根據不同的圖案配置不同的花絲,再用噴槍焊接,最后將焊接好的半成品通過手工無胎成型、堆壘、穿紐、打磨、拋光、鑲嵌、洗色、防氧化處理等十幾種技法完成。整個工序可以說是離不開數、理、化。在設計方案時,要用數學幾何公式來分解圖案,分解不好,銀絲立體擺件就無法組裝;在焊接過程中,必須考慮銀金屬熱脹冷縮的物理屬性來配置不同的焊料;在洗色處理時,還要通過多次化學處理后才能綻放出純銀的光澤。
“干這一行,要耐得住寂寞。”銀花絲,這朵民間工藝美術的奇葩,在道安手中悄然綻放著。








(責編 彭慶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