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銀行于8月17日公布中報,每股收益0.521元。根據前一日的收盤價5.67元計算,動態市盈率竟然只有5.44倍,為A股市盈率最低。銀行股大“賤賣”之際,是機會?是陷阱?
同樣的市場狀態下,有不同的學派(技術、估值、量化等等)會給出不同的投資策略建議,投資者多感到難以適從。而在投資通則方面,通常的說法是“在恐慌的時候買進,在瘋狂的時候賣出”,此通則貌似簡單,然而也不好操作!因為任何時候,都是有人在“瘋狂”,有人在“恐慌”。
請看其中較為極端的例子:
國際市場最近因發達國家總體復蘇乏力、美債和歐債問題拖累而表現欠佳,而銀行股更是處于領跌的地位。國內情況更是過猶不及:銀行股公布了半年報,顯示上半年整體營收平均保持30%,但今年以來以銀行股為代表的金融行業公司股價都沒有太好的表現。
現在的銀行股市盈率比2005年的998點和2008年的1664,點時還低。其中,民生銀行于8月17日公布中報,每股收益0.521元。根據前一日的收盤價5.67元計算,動態市盈率竟然只有5.44倍,為A股市盈率最低。
那么,銀行股大“賤賣”之際,是機會?是陷阱?不同人有不同的判斷。
我們看看“股神”們的做法:國際市場上,以巴菲特為代表的多頭認為“人棄我取”的時候到了,加倉了銀行股;而以索羅斯為代表的空頭,則緊盯歐美債務風險,減持了銀行股。國內方面,代表產業資本的“巨人集團”持續增持,而代表金融資本的基金經理們普遍連續拋售。
我們應該跟誰走?那就得多些分析,才能作出判斷了。
總體而言,“老巴”、“巨人”都屬于長期戰略投資者,而“老索”,
“基金經理們”多屬短線投資人士。短線操作看趨勢,而長期戰略投資看估值。不同的目的,決定了他們在同一時刻的行動截然不同。
盡管銀行股的動態市盈率已經迭創歷史新低,但無論是很低的估值,還是優異的財報,都似乎始終無法成為銀行股上漲的動力。因此,在下降趨勢中,短線賣出的“老索”、
“基金經理們”算是“順勢而為吧”。
銀行股的長期不振,我們當然也可以找到很多的不同理由:歐美債務危機、國內的宏觀調控、銀行股自身再融資的壓力、地方債務危機等等……正因為這些不利因素,才令銀行股賣出“白菜價”。然而,便宜不正是買入的好時候嗎?
有不少人是“股神巴菲特”的推崇者,他們認為“價值投資”能穩操勝券。但面對著國內不少藍籌股超過了2008年創下的最低點紀錄,A股投資者對15倍以下的市場PE估值(接近歷史低位)好像依然興趣不大的事實,他們此時不免困惑。
不應忘記的是,就像“某幾個冬天比往常冷,并不能改變全球氣候長期變暖的大趨勢”一樣,當前短時間的價值投資之惑,不改長期價值投資有勝算的這一經過無數次歷史事件檢驗正確的“鐵律”。“感覺最不好的時候,正是長期投資的進場時刻”。因此,屢創歷史新低的A股金融類上市公司估值,對長期投資而言,無疑是機會!盡管底部在哪,無人知道,但最后黑暗過后,一定將會迎來黎明。
還記得巴菲特本世紀初買中石油嗎?當時可也是“賤賣”而無人間津啊!結果呢?大家都已知道了。不然,是否要在市場好轉之后,投資者們得再從而“老巴”、“巨人”處高價買回?屆時可能又會重蹈在“中石油”的覆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