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隊平均實力下降了,比賽質(zhì)量也變得不堪了……”在本屆歐錦賽開始之前,就參賽球隊從過去的16隊擴充到24支,歐洲的輿論開始集體吐槽。
事實證明,這樣的擔心是多余的。以衛(wèi)冕冠軍,同時也是公認的歐洲籃壇老大西班牙隊為例,五場小組賽加在一起,“斗牛士軍團”不過是凈勝40分,其中凈勝分最多的一場,也只是贏了英國隊17分,未能兌現(xiàn)西班牙媒體在賽前的妄自猜測——我們能每場比賽贏50分嗎?和西班牙同組的去年世錦賽亞軍土耳其隊,小組賽一路下來跌跌撞撞,最終出現(xiàn)還要感謝英國——“大不列顛”在小組賽最后兩場連勝葡萄牙和波蘭,間接幫助到“星月軍團”從A組出線。
高手云集的B組更顯夸張,法國、塞爾維亞和德國攜手出線并不意外,擁有三位NBA球員的意大利小組賽只贏一場讓人大跌眼鏡。c組更大上演大鬧天宮的一幕:馬其頓在輸給巴爾干兄弟黑山后,竟一口氣連贏四勝,硬是活生生從希臘手中奪走小組第一;而16年無緣歐錦賽的芬蘭隊,也力壓傳統(tǒng)勁旅克羅地亞獲得小組出線權。四個小組中惟一波缺少懸念的,只有俄羅斯和斯洛文尼亞形成絕對統(tǒng)治勢力的D組,但他們的勝利中也沒有砍瓜切菜般的大勝。
全部60場歐錦賽小組賽打完之后,縱觀賽果,不難發(fā)現(xiàn)真正不具參賽資格,屬于濫竿充數(shù)的球隊,無外乎只有五戰(zhàn)全敗的葡萄牙和比利時兩隊。需要說明的是,拉脫維亞雖然也是連折五陣,但他們最多的一場也才輸了14分,負于德國(被對手三分絕殺)和以色列都是惜敗。
也就是說,將歐錦賽擴軍到24支球隊,其實是一個明智的決定——既能擴大賽事的影響力,又給了傳統(tǒng)意義上的“弱旅”展示了自己實力的機會。與此同時,歐洲人也再次向世界展示了他們堅如磐石的籃球底蘊,向球迷淋漓盡致地演繹出什么是百花齊放的大融合時代。
細看歐錦賽歷史,自從前南斯拉夫在1995和1997年連續(xù)兩次得到冠軍之后后,14年內(nèi)再沒有球隊能成功衛(wèi)冕。更夸張的是,從1999年法國歐錦賽至今,連續(xù)六屆的冠軍隊均不相同,這充分說明了歐洲各國籃球水平相差不大,且整體實力非常均衡。他們的團隊作戰(zhàn)能力、擋拆技術和中距離投籃上尤為突出,而大個子隊員靈活的步伐和了得的手上功夫也是歐洲籃球的“特產(chǎn)”。雖然我們無法說歐羅巴會取代美利堅成為世界籃球的中心,但我們必須再次感慨這片土地上無以倫比的籃球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