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論南得克薩斯人是否愿意,馬刺管理層和球迷如今都已走入了一個十字路口,他們需要做出一個艱難的決定——在今年夏天恥辱性地成全了灰熊的“黑八傳奇”之后,一度難逢敵手的GDP組合已被證明不再無堅不摧,無往不利。躺在功勞簿上睡大覺的日子看來是過不下去了,那么下賽季,球隊究竟要從哪里打開突破的缺口?對于R.C.布福德和波波維奇來說,這的確是一個相當棘手的問題。
自從鄧肯1997年來到圣安東尼奧,馬刺隊在過去的14年間已經實現了四次登頂,他們拿下了70%的比賽。即便是在吃老本的上賽季,他們仍舊榮登“西部王”寶座。但一個不容回避的事實是,當熱火等野心勃勃的球隊已急不可耐地實現了新老勢力的權杖交接,馬刺三駕馬車卻已維持了整整9個年頭。因為年齡和傷病的原因,他們不得不面臨一些急需補強的短板和不容回避的現實問題。正如NBA知名專欄作者吉姆·西蒙斯所說的那樣,在不做陣容優化,不做戰術更新,不轉變發展思路的情形下,波波維奇的球隊下賽季若想繼續守住西部老大的位置,幾乎難比登天。這樣看來,一場圣安東尼奧變革已經如箭在弦。
非限速運動
在馬刺打遍聯盟無敵手的日子,無論運動戰還是陣地戰,帕克和吉諾比利鬼魅般的如風速度都是對手擺脫不掉的夢魘。即便今天,他們也仍是馬刺直插對手要害之地的兩把快劍。當二人在人肉叢林中把速度真正沖起來的時候,防守球員除了望向其背影大搖其頭,已經沒有了其他的選擇。對于波波維奇來說,馬刺下個賽季的進攻在很大程度上仍需仰賴法國人和阿根廷人的馬力全開,能否將對手打成篩子,帕克和吉諾比利駭人的速度優勢無疑是最大的決定因素。
曼努式激情
在馬刺這樣一支令人感到乏味的球隊,吉諾比利激情四射的演出在很多時候都成為球隊發起沖鋒的號角。每每戰勢陷入僵局,無論是場上的鄧肯,還是站在場邊的波波維奇,都期盼著阿根廷人用他的無畏和扭轉戰局的魔力表演將球隊帶入贏球的正確軌道,而吉諾比利也從未讓人失望。下賽季,如果他能將激情發揮到極致,那么對于馬刺來說,無疑是奪取最后勝利果實的一大福音。
帕克的能量
帕克從初入聯盟的2001-02賽季就坐穩了馬刺先發的位子,那一年他才19歲,并很快晉身為聯盟最佳控衛之列。盡管曾傳言R.C.布福德和波波維奇打算用這位法國人充當換取新血的籌碼,但帕克的強勁實力是誰也無法漠視的。只要他保養好“貴體”,別繼續在法國海灘玩那種令人提心吊膽的噴氣機式冒險游戲,相信波波維奇會好好利用帕克的“可利用價值”的。
遠程發炮
上賽季,馬刺隊在常規賽里的三分球命中率高達39.7%,位居聯盟之首。與此同時,球隊單季共轟進了685記三分球,場均8.4個,也創造了馬刺隊史的新紀錄。而前鋒馬特·邦納更以45.7%的三分球命中率成為個人遠射榜單上的頭名。此外,理查德·杰弗遜和加里·尼爾的三分出手也都在150次以上,命中率則保持在四成以上。上賽季在馬刺三分出手次數多于對手時,他們的戰績是46勝14負。得分過百的場次戰績更是達到了46勝7負。這對于以往重守輕攻的馬刺隊來說,幾乎是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突破,但問題的關鍵是如何把這種遠程發炮的威力一直保持下去。馬刺在上賽季與灰熊的季后賽里,三分球命中率已經跌至了可憐的29.4%,單場三分球命中數也降到了5.3個。始終維持遠距離進攻的殺傷力,無疑是馬刺下賽季需要攻克的一大命題。
時間機器
馬刺隊的人員老化并不是一個新鮮的話題。上賽季,波波維奇已經將鄧肯的上場時間嚴格控制在了場均28.4分鐘,可這位35歲的老將仍然是球隊戰術體系的中流砥柱。即便是當年初生牛犢的帕克,如今也已直奔“三張”,從“小將”榮升為“中生代”了。如果波波維奇不能很好地完成發現新人,激勵新血的任務,后繼乏人的馬刺恐怕將很難與那些已完成新老更替的少壯派球隊進行同等級的抗衡。
一個更好的蒂姆
這些年來,馬刺的攻防體系一直是圍繞著鄧肯來制定和實施的。但花無千日好,月無百日圓,鄧肯老了,這是無可爭辯的事實。上賽季,鄧肯的場均數據發生了最為嚴重的下滑——13.4分、8.9個籃板,創造了其職業生涯的新低,而以往他進攻時制造對手包夾的威脅力也已不復存在。如何更合理、更有效率地利用好一個已經不復當年之勇的鄧肯,顯然已成為馬刺教練組最迫在眉睫的一個任務。
波波的人格魅力
作為馬刺隊一言九鼎的“教父”級人物。波波維奇的獨到之處在于,他總能在茫茫人海里找到那些適合球隊戰術體系,并且在榮譽面前能將功利心暫時擱置的無私型球員。在這支球隊,你永遠也不會聽到有人抱怨他的教練或隊友。波波維奇掌控球隊大局的能力和手腕,令很多其他球隊的管理人員都望塵莫及。和諧的球隊氛圍無疑將成為馬刺下賽季保持穩定戰績的定海神針。
平衡型進攻
在馬刺隊的進攻套路里,鄧肯掌握著絕對的主導權。隊友們習慣于將球喂到他的手里,然后再由他帶球移動,制造進攻機會。但隨著籃球戰術思想的不斷演變,波波維奇顯然需要適當轉變執教思路,給予球員更大的自由發揮空間。五位可以拿兩雙的球員對于一支目標直指總冠軍的聯盟一線球隊來說,肯定是遠遠不夠的。
地球村模式
馬刺無疑是聯盟中最擅長使用國際球員的球隊。自從他們在1997年將鄧肯帶到圣安東尼奧,海外雇傭軍就幾乎占據了這支球隊的主宰地位,甚至于他們的“三駕馬車”干脆就是完全由國際球員構建而成的。而隨著巴西人斯普利特的加盟,以及在西班牙、意大利和土耳其都打過職業聯賽的加里·尼爾的到來,馬刺的國際球員陣營變得更為壯大。對于慧眼識才的波波維奇來說,如何打造一支再創奇跡的國際大軍,已成為球隊下一步復興計劃的重中之重。
我們實在不忍心,也沒有太多的理由去責怪一個35歲、業已過了職業生涯巔峰期的蒂姆·鄧肯。是的,這位為馬刺立下赫赫戰功的領軍人物上一次為球隊貢獻冠軍獎杯,已經是四年前的事情,由鄧肯把持的馬刺內線也已優勢不再,一些激進的革新者甚至提出了“馬刺是否還要和鄧肯繼續并肩走下去”的疑問。難道“鄧肯時代”已經走到了盡頭?
內線枯木難支——尋“塔”
K誰都看得出來,鄧肯的競技狀態已經連續五個賽季出現了明顯的衰退跡象。畢竟年齡不饒人,時間對任何人都是公平的。波波維奇為保證鄧肯在季后賽里維持充沛的體能,已經把他的上場時間進行了壓縮。即便如此,鄧肯的效率值還是降至了職業生涯最低的21.9。這不由使我們聯想起了另兩位和鄧肯有著類似情形的名人堂成員——卡爾·馬龍和凱文·麥克海爾。
2002-03賽季馬龍同樣是35歲,該賽季,他的效率值是21.7。而接下來那個賽季,他的這項數據就狂跌到了17.8。反觀麥克海爾,他在打1992-93賽季時也已36歲,那一季他所呈獻的效率值數據只是14.4。這樣看來,我們對鄧肯也實在沒有什么好抱怨的,自然規律即是如此,老天也幫不上忙。馬龍和麥克海爾都在創下職業生涯最低效率值之后選擇了退役,至于鄧肯離開賽場的時間表,相信至少目前還不在他本人和馬刺的議事日程上。那么波波維奇剩下的問題就是制定更為合理有效的戰術,把握住鄧肯職業生涯末期的爆發小宇宙了。
麥克戴斯、馬特·邦納、斯普利特和德胡安·布萊爾實際上都是波波維奇在內線為鄧肯安插的左右手,但事實表明,他們大多是功能性的球員,很難做到攻守全能。布萊爾的表現雖說既賣力也還算像樣,可畢竟身高太過吃虧,有點先天不足。即便是作為鄧肯最佳副手來重點培養的斯普萊特,也同樣拿不上臺面。
馬刺從輝煌的“雙塔時代”到后來由鄧肯獨臂擎天,再到如今的禁區不濟,其內線實力出現了階梯式的滑落,這當然絕非波波維奇的本意。而在聯盟優秀內線球員短缺的情況下,馬刺教練組若想改變禁區疲軟的現狀,恐怕還得從內部挖潛做起。像“鄧肯”這種天分的球員打著燈籠也難找,那么就退而求其次,打造幾個“泰森·錢德勒”或“大衛·韋斯特”,用人海戰術去蠶食對手的禁區堡壘吧。
陣容嚴重老化——更新
→馬刺是NBA少見的一支敬老念舊的球隊。在人員更替比日歷翻篇還要容易的聯盟里,這支球隊卻一度成為老兵集中營,老掉渣的邁克爾·芬利甚至在這里通過抱粗腿戴上了冠軍戒指,而這種敬老的“傳統美德”也一直保持到了今天。
在馬刺的先發五虎里,除了29歲的帕克以外,其余四人都已年過而立。再從全隊來看,鄧肯35歲,吉諾比利34歲,麥克戴斯37歲,理查德·杰弗遜和邦納也已經31歲……要這些人拖著老胳膊老腿在季后賽里去跟灰熊那些才20出頭的棒小伙玩命死磕,顯然屬于既不能正確看待對手,也不能正確看待自己。
馬刺決策層也并非沒有看到這一點,事實上最近幾個賽季,波波維奇也一直在有計劃、分步驟地為各個位置尋找合適的接班人,但情況卻讓人樂觀不起來。上賽季除喬治·希爾之外,被寄予厚望的布萊爾和加里·尼爾等人都陷入了狀態起伏不定的怪圈,令人不敢委以重任。值得一提的是身為“二年級生”的達西恩·巴特勒,作為小前鋒位置上的儲備人才,他的潛力還是值得期待的。理查德·杰弗遜在最近兩個賽季的表現實在令人提不起興致,如果年輕的巴特勒能夠人品大爆發,馬刺小前鋒的戰力無疑將得到一個質的提升。
當然,球隊年輕化的進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老謀深算的波波維奇要為球隊更遠的未來積極籌劃。在今年的選秀大會上,馬刺用剛剛嶄露頭角的喬治·希爾從步行者那里換來了15號菜鳥科懷·倫納德。有鑒于波波維奇以往在選秀大會上眼光獨具,專揀遺珠收入囊中,很多人因此認定萊納德也差不到哪兒去。至于事實究竟如何,恐怕還要眼見為實。是騾子是馬,拉出來溜溜就知道了。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由于球隊下賽季的團隊薪資早已超出聯盟規定的上限,馬刺隊已經沒有足夠的本錢在自由球員市場上對那些年輕有為的少年才俊發動金元攻勢,看來他們也只能在現有人員上賭一把了。
攻守紊亂失調——理順
→上賽季,波波維奇少見地修改了自己重守輕攻的籃球思維,也順應潮流,高揚起了進攻的大旗。事實上,這也是波波維奇迫不得已的一個無奈之舉。鄧肯已經老態畢現,隊中又大齡青年扎堆,如果“防守第一”的準則再繼續執行下去,恐怕會有一定的難度。波波維奇因此決定放寬原先一絲不茍的防守強度,在一定程度上向聯盟“進攻化”的趨勢靠攏。而這一變招也果然見效。
上賽季,馬刺的場均失分為98分,排在聯盟的第14位。他們讓對手的投籃命中率維持在了45.6%,位居聯盟第12位,這也是波波維奇時代頭一遭這兩項體現防守功力的數據沒有排進聯盟的前十。與此相映襯的是,馬刺的團隊進攻卻大為活絡,他們場均從對手身上砍下103.7分,排在聯盟第六,而球隊的投籃命中率高達47.5%,在30支球隊中排名第四,堪稱波波維奇時代最華麗奔放的進攻表現。
不過,問題也隨之而來。在常規賽里被證明行之有效的進攻思路,來至季后賽卻遭遇尷尬。作為對手的灰熊隊顯然比馬刺更嚴格地貫徹了“季后賽拼的就是防守”這條金科玉律,他們用比馬刺更加強悍,也更加實用的防守招數將鄧肯們的攻勢化解于無形,馬刺的場均得分陡然降至了94.3分,命中率也只剩下43.6%。究竟要做最銳利的矛,還是最堅硬的盾?波波維奇和他的高徒們還沒來得及找到正確答案,顯現嗜血本色的灰熊就已經將他們送上了祭壇,現實就是如此殘酷。
馬刺教練組如今所面臨的難題是要在攻和守之間做出選擇:下賽季他們是要繼續大打攻勢籃球,還是回歸“防守至上”的老路?如果側重于進攻,又擔心像今年季后賽一樣落得個竹籃打水;而如果重拾“防守第一”的思路,又擔心陣容老化的問題得不到解決,從而因防守拼得太狠導致進攻乏力,最終仍是輸球出局的結果。究竟如何抉擇,很是考驗波波維奇及其執教團隊的智慧和勇氣。
不管你是否愿意接受,馬刺都將在不久的將來進入“后鄧肯時代”。歷史的車輪隆隆滾動,誰也無法阻止其前行。這支榮耀一時的球隊將凝望“石塔”的背影迎來重建過度期,也或許這種過度從下賽季就已經悄然開始。對于馬刺的運營團隊來說,理清思路,正確決策,及早布局,已成為球隊能否在“后鄧肯時代”傲然挺立的關鍵之匙,波波維奇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