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求你表揚我。”這是某電影里的一句臺詞,在會展行當中,包括本刊在內的眾多媒體均對盛行的評獎風潮嗤之以鼻,呼吁減少相關評獎活動。而記者經過長時間的思考,這評獎門打開后,確實有魚目混珠之人,但是客觀現實是會展業需要規范、優秀的代表,引領行業的風向標,維持良好的秩序不僅僅需要法規、制度,更需要優秀典型,筆者認為,打開“評獎門”,更美的風景就在眼前。
早在2011年開始,行業媒體對會展評獎門開始了猛烈攻擊,再加上出現過其他行業評獎的貓膩事件,信佛一時間優秀典型如同街頭混混兒,被眾人唾棄、鄙視。難道真正的“績優股”要遭受這種冷落?我國會展產業經過30多年的發展,乘風破浪,在這艘大船上,涌現出很多優秀的“水手”,但由于相關獎勵措施和制度的缺乏,他們都變成了默默耕耘的“老黃牛”。
筆者在參加2011年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工作年會時,發現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在我國出展工作開展60周年的節點上,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總會點名表揚了相關先進、優秀的企業和個人,并頒發證書。展覽部部長顧超宣讀了有關文件,并一再強調,這次是表揚,而不是表彰。雖然一字之差,但意義大有不同。隨后進行的分組討論會上,相當一部分的會員單位代表對這次表揚表示歡迎,并表示要堅持努力工作,爭取更多的榮譽。
“60年才有這樣一次表揚的機會,我覺得這是貿促會系統的一件大事,不僅對出展工作進行了肯定,而且對于我們長時間從事出展工作的人,確實是個激勵,我也想被表揚一下。”山東省貿促會副會長宋戈平幽默的發言,引得滿堂歡笑,但也有很多人表示理解這種感受。不少人在出展工作的崗位上一千就是十幾年,風風雨雨,無怨無悔,按照職業道德來說,不是為了表揚而去工作,但是工作優秀、出色,為什么不能給予鼓勵和贊揚呢?
中國人喜歡內斂、謙虛,做事不張揚,但是漫天飛舞的評獎事件又讓每一個自封“低調”的人尷尬不已。“只做不說”已經無法適應如今信息大爆炸的時代,酒香不怕巷子深,特別是我國會展經濟一日千里,龐大的展會數量和展會題材讓人目不暇接,終究隨著市場的發展,酒香飄不到更深、更遠的地方,好酒也成了歷史的塵埃。
換個角度來說,如果評定先進典型的機制健全,獎項權威,那么固定或者有規律地進行相關的評選、認定工作,同樣對會展行業秩序是一種引領,是一種內涵的提升。電影界評獎千千萬,電視劇也一樣,但是奧斯卡的魅力無人能敵,艾美獎也被推崇為電視劇領域的金招牌,又比如音樂里的格萊美獎、體育界的勞倫斯獎等。按照正常的社會秩序來說,每個人或企業不應該因為被表揚而被責罵。
最關鍵的問題在于評獎單位資質不一,甚至有的主辦方將評獎作為其金錢“取之不盡”的源頭,丟失了行業責任和道德,當然這頒出的獎參差不齊,影響了獎項的聲譽。在管理學上,適當的激勵機制是打造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推動力,也是穩定團隊的重要方式。我國會展業的現狀是數量多質量差,其中各行各業的品牌性展會也充當著排頭兵的角色,市場需要涌現更多的高品質展會,而不斷推陳出新也是會展行業的職責。
從根本上解決評獎門的“惡瘤”,一方面明確會展業主管機構,制定相關制度和規范,特別是在監督條例方面健全完善,為各種評獎與表彰活動提供政策軟環境;另一方面,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開展必要、細致的統計工作,對獎項評比組織者資質進行審查和監督,保證活動的公益性和行業指導性;再加上從事會展行業的個人和企業正確認識各個獎項的含義,撇開虛榮、勢利之心,自律自省,如此行業氛圍,如何評不得獎?如何表彰不了先進?
此外,激勵與懲罰相對,沒有懲罰,激勵將變成虛榮的惡魔。在推崇優秀會展人或企業的同時,要建立相應的懲罰機制,設立黑名單,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如此也才能促進會展業的健康有序發展。
管理心理學中,獎勵是對人的某種行為給予肯定與表揚,使人保持這種行為,同權力、法律、道德等是人類社會人文管理體系的標志之一。會展行業的服務性廣為人知,但是卻對服務的好壞不聞不問,不但顯得不近人情,而且不符合經濟發展規律。獎不得,是社會倒退的表現,也是行業落寞的前兆,切莫因噎廢食,誤了規范會展業的發展良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