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展作為市場經濟蓬勃發展中的一種新型經濟形態,在推進我國國際化進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國際上,會展被譽為“城市的面包”,社會經濟發展的“助推器”,“觸摸世界的窗口”。通過舉辦大型會展活動可以使各商家更直接、更充分地了解投資環境,了解市場,進行投資。同時,促進企業不斷提高國際競爭力,走出國門,進軍國際市場,從而使我國經濟快速與國際接軌。
具體來說,會展在推進我國國際化進程中有以下三個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是在營造環境方面,發揮著“名片使者”的功能。國際上很多城市因會展而名聲鵲起,比如:德國的漢諾威、萊比錫、慕尼黑,法國的巴黎等等。在我國,上海因舉辦“財富論壇”、APEA會議以及世博會等大大提升了在國內國際上的影響,大連市也因舉辦“服裝節”而蜚聲中外。博鰲——海南省的一個小漁村,因為把握住了永久性舉辦“博鰲論壇”的良機,一下子提升了博鰲、瓊海乃至海南省的知名度。
如今,除了北上廣等一線會展城市,國內許多城市都把會展業作為城市經濟發展的助推器,借會展揚名已成為各城市經濟發展的一大法寶。比如,西湖博覽會就是杭州城市經濟發展的一張名片。六朝古都南京早在清朝就舉辦過大型“勸業會”,而令南京會展經濟真正起步的是第6屆世界華商大會和第10屆全運會。由此南京市會展經濟發展步入了“快車道”,并引來國際會展公司的青睞,拉動城市經濟增長作用十分明顯。成都也因為舉辦糖酒會而帶動了城市經濟發展。在河北,如今提到“5·18”,人們就會想到廊坊,提到陶瓷博覽會人們就會想到唐山……
現在,展會與城市已緊緊粘合在一起。關注展會就是關注城市,展會打出了品牌,城市的知名度自然也就隨之遠揚,由此,各個展會也就成了一張張風格各異、特色鮮明的城市名片。
二是在經濟發展方面發揮著“催化劑”作用。會展是服務業當中關聯度非常高,活躍度非常強的產業。國際組織研究表明,它以1:9的經濟拉動系數帶動旅游、交通、餐飲、住宿等相關“第三產業”快速發展。也就是說,展會收入1元錢,就會給社會其他行業帶來9元錢的收入。一個展會本身取得的經濟效益也是非常顯著。比如,今年舉辦的2011南京臺灣名品交易會總成交額達到53.15億元,現場銷售6450萬元人民幣,比去年增長了36%。“一對一采購洽談會”上,現場簽訂意向采購協議12.97億元,同比去年增長了27%;亞洲戶外展已成功舉辦了6屆,現已成為全球第三大專業戶外展,比肩歐洲戶外展和美國戶外展。在亞洲戶外展首次舉辦的2006年,中國戶外用品年銷售額僅僅只有15億元,到了2010年已超過了70億元。蘭西亞麻訂貨會今年已經是第8屆了,前7屆蘭西亞麻訂貨會共累計訂貨額近25億元,成為名副其實的國內專業亞麻第一展。還有2011雅森汽車用品展成交164億元……這些展示會、交易會、博覽會都較好地扮演了經濟“紅娘”角色,不僅為地方特色產品擴銷路、打名氣、找婆家,也為國內外企業投資理財覓知音,通過展會這座“橋”實現了賣家與買家的派對兒,均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
三是在城市建設方面發揮著“助推器”作用。一般情況下,一個成型大型展會往往會吸引包括世界500強在內的許多品牌大企業、大公司等與會,吸引大量的外商、外賓和國內知名人士前來洽談、參觀和交流,為了讓這些客人能夠充分感受到當地良好的生活環境和投資環境,舉辦方必然要想方設法改善住宿條件和城市衛生,改觀交通狀況等,由此推動了城市建設快速發展。比如,昆明投資216億多元舉辦的世界園藝博覽會,使昆明的城市建設至少加快了10年。河北省廊坊市在沒有舉辦“5·18”經貿洽談會之前,道路擁擠,交通不便,城市建設緩慢,在展會舉辦之后,城市面貌煥然一新,交通、住宿、環境衛生似乎一夜之間就變得頗具幾分“姿色”。廊坊市也因此由一個在中國版圖上名不見經傳的小城,如今馳名國內外。而“5·18”也成為廊坊市的代名詞。
會展的魅力還在于它是一種“朝陽產業”,是第三產業中最具活力的部分,也是一種無污染、無公害的“綠色環保經濟”,因此,會展經濟備受世界各國所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