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如果你的手機能拍照、發彩信,除此之外,如果你還擁有一個微博以及若干粉絲——這飯,可就真沒法吃了。
這一切,都是因為微博。
曾幾何時,菜和人的關系是多么純真!人就是吃菜的,萊就是被人吃的?,F如今,人不僅吃萊,還拍菜;菜不僅被吃,還要被拍。
出門趕赴飯局之前,不是提醒自己必須帶上錢包,而是反復檢查是否帶上了手機;進了飯館,不再在意服務員的態度是否友好,而是不斷確認室內的無線信號是不是良好。
一切呼朋喚友,各種熱情寒喧,一切都只為了上萊的這一刻:舉起森林般的手——但見那,林立的手機取代了本應如雨下的筷子;但聽得,四起的快門聲取代了吧嗒嘴;上湯,拍湯;上菜,拍萊;上黃瓜,拍黃瓜:上胸脯,拍胸脯;上腦袋,拍腦袋:上馬屁,拍馬屁。直到把熱菜拍成冷菜,把冷菜拍成熱菜,方肯告一段落。
拍完了,也該開吃了吧?不,此事絕不可善罷甘休。拍菜,你以為那是圖個啥?不就是為了發微博,有圖有真相。因此,拍完了,一手執箸,有一搭沒一搭地往嘴里胡亂搪塞幾口,一手持機,盯牢剛發的萊照招來了幾個粉絲,惹出了幾條評論,招惹了幾個轉發。發微博,不就為了等著聽個響么?
有的人吃飯,是為了活著;有的人活著,是為了吃飯;有的人,活著和吃飯,都是為了拍照,發微博。傳播和吃喝一樣,皆為人類天性。
吃飯時不肯吃飯,百種須索:睡時不肯睡,千般計較。微博達人李開復老師是這樣開導大家的“發微博要吸引粉絲,不然你寫了是給誰看的?就像一棵樹在樹林中倒了,沒有人看到,那么它算倒了還是沒倒?”
我個人的“微理解”是:吃萊沒拍,等于沒吃;拍了沒博,等于沒拍,搏了以后沒評論無轉發,等于吃到肚皮里沒消化,到了還沒排泄出來。
二
一個令人不無沮喪的事實是,拍菜不僅讓下館子發微博的人無法好好吃飯,同時還能讓上網絡看微博的也無法吃好喝好。微博改變飯局,威力無遠弗屆,在這件事里,所有飯局中人和飯局外人,都無法置身度外。
一張萊照所能招來的口水,不管是滔滔江水驚濤拍岸還是涓涓細流點點滴滴,概括起來,不外以下十個字“羨慕嫉妒恨,空虛寂寞餓”。不難發現的是,負面情感占到了70%,大部分人是不高興的。發張葷的,素食者怒;傳張素的,肉食者鄙;來個半葷不素的,兩頭你就都得罪了。
把“他們”的情緒搞成如此不穩定,皆因發圖者的動機不外乎:“這么牛,當然要秀一下啦!”這事,說好聽的叫“分享”,說難聽的叫“得瑟”。
透明,誨淫,狂喜——是波德里亞在《傳播的狂喜》中對現代媒介所做的描述。李開復老師一向低調,他沒有說“狂喜”,只是說“(通過微博發生的)思想的碰撞是讓人很愉快的”。思想的碰撞讓人愉快,不過,我發現在微博上進行的一切沒哈思想的肉的碰撞——包括豬肉、羊肉、雞肉、鴨肉、牛肉以及人肉,卻往往能給碰撞各方帶來波德里亞式的狂喜。
隨手拍,或許可以解救被拐兒童,也或許可以解救大齡女青年,但永遠解救不了的,是傳播者的編碼和解讀者的解碼在互動闡釋的過程中發生的這種神經性和生物性的碰撞。
微博改變飯局,微博更改變了我們的吃心,取而代之的,是各種煩心、鬧心、疑心、惡心、不甘心以及想死的心。人心散了,飯也吃不好了。這也許就應了波德里亞的話:“信息吞噬了它自己的內容?!毙畔⑼淌伤约海覀冏约撼宰约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