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2009年,楊瀾在美國采訪了1998年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美籍華人崔琦先生。崔琦出生在河南,父母都是不識字的農民,但是他媽媽頗有遠見,咬緊牙關省吃儉用,在崔琦12歲那年將他送出村,出外讀書。這一走,造成了崔琦與父母的永別。后來他到了香港和美國,成了世界名人。
楊瀾問他,如果當年你沒有離開河南,今天會是什么樣?楊瀾心想,他一定會說,如果沒有離開家鄉,我永遠成不了名,也不會獲得諾貝爾獎,也許現在還在農村種地,是一個滿臉滄桑的鄉下老農。
可是崔琦的回答,讓楊瀾大吃一驚。他說,如果我不出去,我的父母就不會在三年困難時期死去。如果時間能倒流,我寧肯陪在父母身邊,也不去香港和美國。這是我人生最后悔的事。說罷,崔琦竟伏下頭,痛苦地抽泣起來。
在他內心深處一直有一個難以愈合的傷口,那就是當年因為自己遠走他鄉求學,沒有能陪伴在父母身邊盡孝,使父母過早地去世了。
二
被英國媒體稱為“東方之星”的斯諾克選手丁俊暉,從8歲開始,就在父親嚴厲督促下,進行著與世隔絕近似殘酷的“封閉式訓練”。在這種訓練下,加上他的悟性,丁俊暉的臺球技藝進步很快。13歲時,他就獲得了亞洲邀請賽季軍。從此,“神蘭”稱號不脛而走。2005年,他奪得了中國公開賽冠軍;2009年12月,斯諾克英錦賽中,丁俊暉以10比8戰勝希金斯封王,震驚世界體育界。
丁俊暉的成功,讓許多望子成龍的家長看到了某種希望,他們也想讓自己的孩子學打臺球,成為“丁俊暉第二”,于是,他們想復制丁俊暉成長的模式,讓自己的孩子從小練習打臺球。一時,臺球熱在青少年中成為一種時尚。
丁俊暉在回答記者時,目光閃爍著一絲晶瑩,他說道,如果讓我重新選擇人生的話,我是決不會打臺球的。因為打臺球,我失去了童年應有的快樂和童趣,我甚至一個童年的小伙伴也沒有,在那種單調、乏味的封閉式訓練中,我成了不會說話的木偶,循規蹈矩,亦步亦趨。這是一種痛苦,更是一種不幸。這是我人生最后悔的事。
三
在與清華大學學生座談的時候,現任中國科協主席、著名心血管專家韓啟德說,自己最后悔的事就是在上大學的時候曾經是個“乖學生”。
他說,如果現在讓我再做一次大學生,就要張揚個性,喜歡什么科目,我就使勁把它弄透,不喜歡什么科目,拿個60分就算了,我想這樣才算有出息。
韓啟德說,那時上醫科大學,周圍的同學包括自己都很規矩,花了太多的時間在“念書”上,幾厘米厚的《解剖學》背得滾瓜爛熟,“歪門邪道”學得太少。后來,我才漸漸地發現知識不是背出來的。如今,我早已忘了當時背的《解剖學》,而背得越多,創新的思維也就越受限制。
韓啟德說,學習的過程就是不斷打破陳規、發現新事物的過程。我們應張揚個性,保持激情,當一回守紀律的“壞學生”,做出更有創意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