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是網購的年代,卻有這么多趕熱鬧的人,摸黑出門,趕往商場掃貨,就像到教堂做禮拜,慕道之心益發熾烈了,人傍著人,那是彼此增強的磁場。
黑色星期五
這次來到美國,發現美國社會多了一個節日,純粹跟消費有關,叫做“黑色星期五”。
11月,報紙派來一大沓廣告夾頁,在“黑色星期五”標題下,都是打折的消息。那一天,零售店專賣店百貨店,競相提早開店的時間,Kohl’s凌晨三點開,Macy凌晨四點開,沃爾瑪凌晨五點開……制造的是一種緊張,不買就來不及了。
送加值券、禮品券,提供免費咖啡、推出特賣商品,給先沖進店的前一百名顧客。冒著雨雪、頂著嚴寒,有的等三四個鐘頭,有的午夜就開始排隊,只為搶到削價商品的一瞬間。
感恩節落在星期四,11月最后一個星期四,接下來這個日子,叫它“黑色星期五”。這名詞原來另有意涵,近幾年在美國,才開始跟消費者的購物習慣聯系起來。
淪陷的節日
多年前,我曾經在美國讀書與工作,記得的總是她的小城風味。即使住在大城市,也覺得歲月悠閑,星期六早早關店,星期日商鋪不開門,一個星期中只有一天(通常是星期四),晚上可以購物。
那時候,人們似乎沒有那么多物欲,美國似乎還存留著當年的清教徒傳統,而一年之中,源自清教徒傳統的感恩節,正是美國最純樸、溫暖、富有濃郁人情的節日,烤火雞與南瓜派擺在桌上,這餐飯意味著團聚與惜福、感激與分享,不一定需要添購新的,而是要把手里有的分給更需要的人。
圣誕節早已淪陷,成了拜物教的殿堂。現在連感恩節也不保。美國近年來,提到感恩節,立即想到的是凌晨去排隊,準備“黑色星期五”的購物狂潮。
物欲是刺激出來的,就像“黑色星期五”,也是近年制造出來的節日。
已經是網購的年代,卻有這么多趕熱鬧的人,摸黑出門,趕往商場掃貨,就像到教堂做禮拜,慕道之心益發熾烈了,人傍著人,那是彼此增強的磁場。
撿到便宜貨的一瞬間,據說,各種內分泌腺異常興奮;有科學證據顯示,搶到了心愛衣裳,荷爾蒙的分泌量,不下于在床上做愛。
物欲愈刺激愈旺,這幾年在亞洲就近觀察,我覺得,購物時間愈來愈加長(下一個目標是晝夜無休),也純然是制造出來的需要。
在臺灣或者在香港(銅鑼灣、旺角、尖沙咀……),直到午夜,隨時可以買齊全身上下的穿戴,還可以買手表、相機、金飾……然而,這些東西又不是牙膏洗發精,少了就不能出門,真有那么緊急的購物需要?
黑色的人氣摻進悲劇色調
東方影響西方?還是西方影響東方?去到北美洲(美國與加拿大)的購物中心,穿得光鮮亮麗、手拿名牌皮包的多是亞洲人。
住在小城的美國人,鮮少知道“勞力士”是一枚皇冠,也不會知道“香奈兒”是一枚山茶花,更不會把Dior、YSL、Fendi……的標志像獎章一樣,亮晃晃全身披著掛著提著貼著……
亞洲人似乎酷愛名牌,但誰影響誰呢?近幾年風氣有些改變,在美國,原意是賣過季商品的outlet,漸漸成為名牌的集散地,Guess、Gucci與Coach是必備品牌。
近年來,美國西岸的outIet,與迪士尼樂園并列排進北美數日游的觀光行程。一輛一輛大巴士,載來一車一車的黃皮膚觀光客。這價廉物豐的賣場,成了華人采購團的境外特區。
誰影響誰呢?或者不久后,美國人也開始復制亞洲經驗,每年10月,北美洲的百貨業,也將巧立名目,創出打折兼送Hello Kitty的周年慶!
名詞若要溯源,“黑色星期五”原本帶著宗教的意涵。它之所以黑色;因為星期五是耶穌在十字架上受難的日子。
近些年在美國,“黑色星期五”泛指感恩節后一日的搶購狂潮。這個“黑色”,逐年下來,逐漸從人氣中積累了悲劇色調。
“黑色星期五”人擠人,顧客蜂擁而上的一瞬間,也是意外頻傳的時候。2008年最慘烈,在紐約州的春谷鎮,店員竟被搶著進門的顧客活活踩死,反諷的是闖禍的消費者們無動于衷,只忙著繼續掃貨。在水牛城,也有相似的情況,幸而沒有釀成大災難。
稱作“黑色”,尚有另一種意涵:這一天店家大賣,賬簿由紅轉黑,一年的赤字都勾銷了,黑色意味著錢潮,另一種世俗化的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