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做成了一件事,名或利就追著你來了;而如果你_開始就在追逐名利,你會發現自己離他們越來越遠。管工作目的是什么——賺錢、興趣或是理想,誰都希望成為一個成功的人。這里的成功通常指的是被社會承認的那種成功,它有三個衡量指標:名望、金錢、權力。
常常有人把這三個指標混淆起來,以為有了一個,就有了另外兩個。尤其是在中國,名人、富人和官人在很多場合被賦予了額外的權利:買票的時候可以不用排隊、去餐廳吃飯一定要進VIP包廂,如果級別夠高,甚至會出動交警把整條道路變成他們的專行道。
英國前首相夫人切麗·布萊爾在她的自傳《我的自述》中提到過她穿著睡衣在家門口接受一束鮮花而被記者拍照,繼而被媒體評價她穿的睡衣“廉價劣質”的事。她在書中爭辯道:“那是Next商品目錄里一套十分體面的灰色棉睡衣,全部自然纖維,一點都不像媒體說的那樣廉價劣質。”
放在中國,如果有人告訴你名人、富人或是貴人的夫人,會從郵購目錄上買東西,恐怕你很難相信。
于是所有和名、權、利相關的人,都被硬生生地裝進“特殊待遇”的套套里,以致人們很難相信他們掙的錢也許和自己差不多,他們住的地方也許還沒有自己的大,他們開的車也許還沒自己的好。
事實上有名的人也許沒什么錢。比如著名演員劉曉慶在20世紀80年代時,拍一部電影才只有50元,很可能沒有當時賣冰棍兒的人賺得多;再比如史學家朱維錚先生,出一本書因銷量有限,稿費自然不會高,而大學教授的薪水很可能沒有外企銷售經理賺得多;著名二胡演奏家閔惠芬也曾被發現乘公交車趕路,在她的事業鼎盛時期,很可能沒有出租車司機賺得多。
而經常在電視上出現的嘉賓,非常慚愧,我也算其中一個吧,也不過是家樂福超市收銀處排隊的普通一員而已。至于有權的人,則更不應該有錢。幾年前江澤民主席對香港記者公布自己的月薪只有3000元人民幣而已。這個薪水比起美國總統的20萬美元年薪少了很多,但貴為美國總統,薪水比一個普通的美國基金經理還不如。
就是這樣,名、權、利,你只能追一個。一個學界名人若想掙大錢,一定會在學界身敗名裂,因為學術本來就不是個大眾化的東西;而一個具備了民眾賦予權力的政客若想撈錢的話,只有貪污犯罪這一個獨木橋。
當然也有不少職業可以名利雙收,比如名演員、商界大亨、籃球明星,等等。但說白了,人家靠的是自己出眾的技藝與智慧。不管有沒有名利心,最重要的是——他們都是先腳踏實地做成了一些實實在在并得到承認的事情。福特汽車的創始人亨利·福特的追求是“讓每個人買得起汽車”,后來他做到了,錢也就追著來了。
事實上這是名利場最重要的規則:你做成了一件事,名或利就追著你來了;而如果你一開始就在追逐名利,你會發現自己離他們越來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