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子監,就是從前的大學。北京的國子監,是元代首創的。這個地方原先是什么樣子,沒法知道了,立為國子監,是在元代遷都大都以后,至元二十四年(公元1288年),距今已七百多年。
元代的遺址,已無任何建筑物可尋了,只留下兩棵老樹:一棵槐樹,一棵柏樹。據說,這都是元朝的第一任國立大學校長——國子監祭酒許衡手植的。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柏樹至今仍頗頑健,老干橫枝,婆娑弄碧,看樣子還能再活個幾百年。那棵槐樹,稀稀疏疏地披著幾根細瘦的枝條,干枯僵直,已經老得不成樣子了,很難斷定它是否還活著。傳說它老早就已經死過一次,死了幾十年,有一年不知道怎么又活了。這是乾隆年間的事,這年正趕上慈寧太后的六十“萬壽”。這是大喜事!于是皇上、大臣賦詩作記,還給老槐樹畫了像,全都刻在石頭上,著實熱鬧了一通。這些石碑,至今猶在。
國子監是學校,除了一些大樹和石碑之外,主要的是一些作為大學校舍的建筑。這些建筑的規模大概是明朝的永樂所創建的,清朝又改建或修改過。其中修建最多的,是那位站在大清帝國極盛的峰頂,喜武功亦好文事的乾隆。
一進國子監的大門——集賢門,是一個黃色琉璃牌樓。牌樓之里是一座十分龐大華麗的建筑,這就是乾隆所創建的辟雍,即國子監最中心、最突出的一個建筑。辟雍者,天子之學也。辟雍,是乾隆以前的皇帝就想到要建筑的,但都因為沒有水而作罷(據說天子之學必得有水)。到了乾隆,氣魄果然要大些,認為“北京為天下都會,教化所先也,大典缺如,非所以崇儒重道,古與稽而今與居也”。于是下令打了四口井,從井里把水汲上來,從暗道里注入,通過四個龍頭(螭首),噴到白石砌就的水池里,于是石池中涵空照影,泛著瀲滟的波光了。八月里,祀孔釋奠之后,乾隆來了。前面鐘樓里撞鐘,鼓樓里擂鼓,殿前四個大香爐里燒著檀香,乾隆走入講臺,坐上寶座,講《大學》或《孝經》一章,叫王公大臣和國子監的學生跪在石池的橋邊聽著,這個盛典,叫做“臨雍”。
這“臨雍”的盛典,道光、嘉慶年間,似乎還舉行過,到了光緒,就根本沒有這檔子事了。大殿里一年難得打掃兩回,月牙河里整年是干的,只有在夏天大雨之后,各處的雨水一齊奔到這里面來。這水是死水,那光景是不難想象的。然而辟雍殿確實是個美麗的、獨特的建筑。
辟雍之后,正面一間大廳,是彝倫堂,如果說辟雍殿相當于大禮堂,彝倫堂則是校長辦公室。此外有“四廳六堂”,四廳是教職員辦公室,六堂本來應該是教室,但清朝另于國子監斜對門蓋了一些房子作為學生住宿進修之所,叫做“南學”,六堂作為考場時更多些。學生的月考、季考在此舉行,每科的鄉會試也要先在這里考一天,然后才能到貢院下場。
路過國子監,便會聯想到封建時代的科舉制度。如果說孔夫子是個教師爺,他推行的僅僅是私塾教育,那么國子監算得上是最古老的大學了——而且是皇家學院。國子監的領導叫祭酒。別小瞧祭酒,他也執掌著四品官印——享受著司局級待遇。做祭酒的,生活實在頗為清閑,每月只逢六逢一上班,去了之后,當差的在門口喝一聲短道,沏上一碗蓋碗茶,他到彝倫堂上坐了一陣,給學生出出題目,看看卷子;初一、十五帶著學生上大成殿磕頭,此外簡直沒有什么事情。一般做官的似乎都對這個差事不大感興趣,朝廷似乎也知道這種心理,所以,除了特殊情況,祭酒不上三年就會遷調。
國子監是培養大學生的。明清兩代,朝廷一般每隔3年舉辦一次會考,地點選在京師。明洪武四年(1371年)是首屆,在南京夫子廟附近的貢院舉行。永樂九年三月,將全國科舉會考地點移至北京。明朝時南京也有國子監,北京的這一座是后成立的,相當于它的分校吧。直至清光緒三十年止,500多年里兩朝共舉行進士考試201科,取中進士51624人。國子監內最吸引人的就是那塊飽受風雨摧殘的進士題名碑了,鐫刻著所有進士的姓名。人都已不在了,只留下一個個空洞的名字——但當時那種“金榜題名”的狂喜,仍然是可想而知的。
進國子監,就等于進名牌大學了;鯉魚跳龍門,需要縱身一躍。但國子監后來也有不權威的時候:“(清朝)每年國子監收入的監照銀約有14萬兩,即每年不經過入學和考試只花錢向國家買證書而取得大學畢業資格——監生的人就有八十二三萬。”這等于說,國子監也在賣文憑。誰花錢誰就能成為監生——哪怕他連國子監的校門(集賢門)都未親眼見過。由此可見,文憑在那時候就很吃香了。
國子監的學生叫監生,主要功課是讀書、寫字、作文。監生的肄業、待遇情況各時期都有變革。到清朝末年,是每隔六日作一次文,每一年轉堂(升級)一次,六年畢業。學生畢業之后,大都能分配到外省擔任縣級干部,雖然只是七品芝麻官,但前途無量;運氣好的還能留在中央直屬機關從事文秘工作。明朝的一部大叢書《永樂大典》,清朝的一部更大的叢書《四庫全書》的底稿,那里面的端正嚴謹的館閣體楷書,有些就是出自國子監高材生的手筆。這種工作,叫做“在謄桌上行走”。
一所像培養士兵一樣來培養文人的學?!囵B出的也盡是些御用文人。所以,國子監不知是幸運的呢,還是不幸的?500多年的教育,還不如孔夫子在私塾里講的幾堂課生動、精彩且有效果。國子監,今已改作首都圖書館的館址——書香依舊,倒也一脈相承,都是為了安慰讀書人的靈魂的。讀書才能成材,這在古今是一樣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