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5月,日本關東軍制定了所謂的“滿洲農業移民百萬戶移住計劃”。大批日本農業貧民涌入中國東北“開拓”,也就是“日本開拓團”。到1945年,日本組織了共計14批次、總數為7萬戶、幾十萬人的集團式開拓移民團。日本向東北移民旨在改變東北的民族構成,造成日本人在東北的人口優勢,使東北成為其進一步占領大陸的基地。
近日,一則關于“黑龍江方正縣為吸引日商投資,花了70萬為侵華日軍逝者立碑”的微博引起了網民關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下轄的方正縣,投資70萬元為侵華日軍逝者建了兩個碑,一個是“日本開拓團民亡者名錄”;另一個是“中國養父母逝者名錄”。方正縣立碑紀念日本開拓團,引起公眾的不滿,不滿的理由很簡單:日本開拓團是日本侵華戰爭的一部分,他們名為開拓,實為殖民。
顯然,方正縣沒能做到正視歷史,也沒有考慮到國家民族情感,考慮到的只是現在能引進日本資本進入自己的市場,或成為日本開拓團后代的旅游目的地。這樣的單面思維,必然引起國內學界與公眾的強烈不滿,如果當地政府考慮周全,不設這樣的文字紀念碑,而讓日本開拓犧牲者們的后人在當地設立一塊巨石,作為“無字碑”,既可以安慰當年的亡靈,又可以讓其后人寄托哀思,可能更為妥當。
正當方正縣有關方面無以面對公眾言論指責之時,另一種力量超出網絡與社會輿論界限,進入公眾視野。8月2日,“湘軍五百”等5名男子從北京出發,第二天到達該縣,將“日本開拓團民亡者名錄”碑涂污、砸毀。事發后,5男子與當地民警發生沖突,后被帶到了方正縣公安局接受訊問,但很快釋放并讓他們返京。
面對這樣的現狀,方正縣當局想過這樣的結果沒有?這樣的事態,會不會制造出國際影響?
面對中日過去的歷史,我們總能看到截然不同的兩種現象,一種是不尊重歷史與民族情感,譬如將日本軍旗縫成衣服穿在身上招搖過市,飯店讓保安扮演日本軍人站崗,甚至近日媒體曝出黃山市居然讓旅客扮演鬼子,去搶“花姑娘”,以此招攬觀光者,將沉痛的歷史戲謔化,沒有任何恥感。一些相聲小品里,也是皇軍八路地叫個不停,歷史正義沒有了,只有調笑與搞怪。另一些人呢,深陷于歷史的過去,將過去的仇恨固化,中日之間任何風吹草動,都要扯上過去的歷史,將早已結束的戰爭,一直背在身上,時不時揭開傷疤,新仇舊恨搭在一起清算。
在來自全國的洶涌批評潮下,8月5日晚,黑龍江省方正縣政府連夜拆除了此前為日本所謂“開拓團”亡民建立的紀念碑,并將有關設施全部運走,立碑點只剩下了一個土坑。針對網上有關方正縣委書記劉軍被撤職的傳聞,中國之聲最新報道說,這純屬網上傳言,劉軍并沒有因立碑事件去職。
眾所周知,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在文化上都將“立碑”視為一種帶有褒揚性質的紀念行動。一個地方政府,為日本“開拓團”立碑,這樣的決策當初是誰提出,又是怎么通過的,經過了怎樣的程序;如今做出拆除的依據又是什么,都該給公眾一個交代。
方正縣花費70萬元為日本開拓團立碑,還有媒體稱其花1500萬元為開拓團拍電視劇,這些錢顯然都屬于納稅人的血汗錢。紀念碑說建就建、說拆就拆,不僅浪費了70萬元財政資金,還傷害了納稅人的知情權。從當初的貿然立碑,到如今的突然拆除,總有一個決策是錯誤的。這種錯誤,相關官員是否應承擔責任?
面對各界的質疑和批評,方正縣相關官員至今未給出詳細解釋,只說是“由于網友砸碑,造成石碑受損,要對石碑進行處理”。對事件原委不夠坦誠,更沒有明確的認錯和道歉,似乎無視中國人的民族情感,無視基本的歷史常識,無視國家工作人員理性、謹慎行政的基本原則。如果僅僅一拆了之,保不準下次又在其他地方再發生類似現象。
其實,方正縣立碑事件,完全可以通過正常渠道合法解決問題。五位網友出于義憤,就直接坐上火車,用民間的方式實現自己心中的正義,但任何不經過法律而自行解決問題的方式,都可能是違法的。即便是當年罪大惡極的日本戰犯,也是經過嚴格的法律程序予以審判。審判會不會出現不公正,會不會因為證據不足而錯釋戰爭罪犯,有可能,法律要保證的是法律的尊嚴與正義過程,其次才是終極正義。如果任何個人都可以憑借自己個人義憤去行動,這個世界不會好起來的,法律也會形同虛設。
破損的開拓者紀念碑,又成為新的歷史文物,矗立在那里,我建議將它封存起來,不要毀棄掉,也永不修復,十年二十年后,當人們都平靜下來的時候,再去看看,看看屬于過去的歷史,還有屬于當代的歷史。我們保護文物,是為了反思歷史,提升理性,而不是為了復活仇恨,這一點,我們需要形成共識。而作為守土有責的方正縣委、縣政府,執政之失,行為之錯,則需立即反醒,立即糾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