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戊戌六君子”是指清末戊戌變法失敗后,被慈禧太后下令處死的維新派六個主要參與者:楊深秀、楊銳、劉光第、譚嗣同、林旭、康廣仁。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發(fā)動政變,囚禁了光緒帝,同時立即逮捕維新派骨干。9月28日,這六人在北京菜市口刑場被斬首示眾。
“戊戌六君子”的說法,最初見于梁啟超《戊戌政變記》,作于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秋冬之交。那時康梁逃亡到日本,急于宣傳維新思想,表彰犧牲的英烈,并為戊戌變法辯護。但因遠在海外,北京方面的消息堵塞,關于六君子的生死狀況只能取之于傳聞,加上梁啟超自己的感想和推測,頗有想當然之辭。此書關于“戊戌六君子”的論述共分六篇,包括《康廣仁傳》、《楊深秀傳》、《楊銳傳》、《林旭傳》、《劉光第傳》以及《譚嗣同傳》。其后百年間,文史學者大多依據梁啟超《戊戌政變記》加以核實,對于真相的缺漏和誤傳,有所訂正。例如:譚嗣同的絕命詩“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經后來學術界考證,認為就是梁啟超杜撰或改寫的。
“六君子”之中,楊深秀(時年四十九歲)為御史二品官銜;楊銳(時年四十一歲)、劉光第(時年三十九歲)、譚嗣同(時年三十三歲)、林旭(時年二十三歲)為軍機四卿,皆四品官銜,幫助光緒帝處理新政事務,實際上行使宰相職權。只有康廣仁為一介布衣,作為其胞兄康有為的替罪羊,屈死于刀下。
罕為人知的是,慈禧太后最初要處斬的不是六個人,而是七個人,那第七位君子就是當時深受光緒帝重用的徐致靖,戊戌變法時升任禮部右侍郎,官至二品。
原為侍讀學士的徐致靖(1826—1918),時年七十二歲,江蘇宜興人,曾上《人才保薦折》保薦少壯派譚嗣同、張元濟、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人士。戊戌政變囚禁光緒皇帝,徐致靖也被捕入獄。起初慈禧親筆批文“立即斬決”的第一名重犯就是二品官員徐致靖。
重臣李鴻章與徐致靖的父親是同科進士,私交很深。李鴻章想盡辦法要救徐致靖一命,求“后黨”的紅人榮祿向慈禧說情。不料慈禧大怒,責怪榮祿為“帝黨”開脫罪責。榮祿跪地,申訴說徐致靖僅僅是個昏庸不堪的老糊涂、書呆子,年邁耳聾眼花,并不懂什么新政,只不過在維新派里唱唱昆曲、下下圍棋、混混玩樂而已,且在宣布維新后,沒有見過光緒帝。慈禧即派太監(jiān)查詢。據說李鴻章重金買通榮祿與太監(jiān),查詢后回報“屬實”。于是慈禧稍有轉色,加之榮祿是她最寵信的奴才,就此改判徐致靖為“監(jiān)斬候”(即死緩)。
徐致靖大難不死,原定砍頭的“七死囚”就變?yōu)榱恕P熘戮赋霆z回江南后,一直隱居杭州,改名“徐僅叟”,意為“六君子”被害后僅存的老叟。其沉哀凄絕,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