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熊家冢墓地是東周楚國大型墓地之一,因多次被盜及20世紀60年代以來生產建設的影響,墓葬的埋藏環境遭到嚴重破壞。2005年11月正式對其發掘。熊家冢墓地位于湖北省荊州市荊州區川店鎮張場村、宗北村與當陽市河溶鎮星火村交界處,這里分布著許多崗地,熊家冢墓地處在一條南北走向的西山崗上。熊家冢的規模與陜西發現的秦公墓相比更宏大,是長江流域發現的最大一個楚(王)墓。熊家冢主冢長寬均達67米,規模為楚墓之最,比荊門發現的包山楚墓(墓主身份相當于現在的副總理級別)還要大一倍!目前熊家冢已挖掘了部分殉葬墓、車馬坑,出土了1000余件以玉器為主的珍貴文物。從其出土文物看應該是戰國早中期墓穴,現擇取部分殉葬墓出土玉器以供大家欣賞。
卷云紋玉璧(圖1)直徑9.9厘米,孔徑4.3厘米,厚0.45~0.55厘米。深灰色,有灰白色沁,不透明。圓形扁平體,兩半邊厚薄不均,一面中部有一道切割痕,雙面陰刻紋飾。內、外緣各刻一周陰線廓,廓間淺浮雕卷云紋。
透雕蟠螭紋玉璧(圖2)直徑10.5厘米,孔徑2.4厘米,厚0.2~0.5厘米。青白色,有灰褐、黑、灰白色沁,不透明。圓形扁平體,厚薄不均,造型由內外兩環和環間的透雕蟠螭組成,兩面紋飾相同。外環刻兩道陰線廓,廓間雕云紋;內環刻兩道陰線廓,廓間雕谷紋、勾連紋。兩環之間透雕蟠螭8條,分為4組,兩兩相纏,曲身卷尾,螭首刻雙目、雙耳(角),身軀刻斜線紋,相隔的4條蟠螭腹部均有一足。
雙龍玉璧(圖3)直徑5.6厘米,孔徑2.35厘米,通長9.6厘米,厚0.25~0.425厘米?;尹S色,雜黃褐、黑褐、灰白色沁,半透明。兩面有相同紋飾。內、外緣各刻一周陰線廓,廓間刻谷紋、蝌蚪紋和“S”形紋;兩側附龍,龍作躬身回首狀,龍身淺浮雕谷紋,周邊雕凸棱邊廓,尾端刻鬣紋。
變形龍紋璧(圖4)直徑15.4厘米,孔徑6厘米,厚0.5~0.9厘米。青色,有黑褐、黃褐、紅褐、灰白、紫紅等色沁,不透明。圓形扁平體,厚薄不均,一面有一道明顯的切割痕,兩面有相同紋飾。內、外緣各刻兩周陰線廓,廓內刻勾連紋、網紋,內、外緣之間琢變形龍紋及網紋。
變形龍紋珩(圖5)長13.2厘米,寬3厘米,厚0.45~0.55厘米。青綠色,夾雜較多細小黑色斑點,有灰白色沁,半透明。扁平體,弧形,中部上端鉆一圓孔,兩面陰刻紋飾。邊緣有方形齒牙,邊緣刻一周陰線廓,廓間琢變形龍紋、網紋。
谷紋珩(圖6)長15.6厘米,寬2.9厘米,厚0.35~0.6厘米。青灰色,有灰白、灰黑色沁,不透明。扁平體,弧形,兩半邊厚薄不均,中部上端對鉆一圓孔,兩面有相同紋飾。邊緣有方形齒牙,表面中段刻兩周扇面形廓,廓間刻勾連紋,內廓內雕3行11列谷紋。兩端略具龍首狀,雕谷紋、卷云紋、網紋。龍吻部略凸起,刻斜線紋。
透雕龍鳳虺紋珩(圖7)長18.2厘米,寬5厘米,厚0.7厘米。淺黃色,有紅褐、灰白色沁,半透明。扁平體,弧形,殘斷缺失約三分之一,斷口被打磨光滑。透雕龍、鳳、虺的輪廓。
雙龍首谷紋珩(圖8)長19厘米,寬2.05厘米,厚0.425~0.675厘米。青色,有黃褐、黑褐色沁,半透明。扁平體,弧形,作同身雙首龍狀,脊中部鉆一圓孔,兩面紋飾不同。邊緣雕一周凸棱廓,兩端作龍首狀,角、眼部略凸,角上刻網紋,吻部刻斜線紋,下頜刻“#”形紋。身軀浮雕谷紋,另一面的頭部僅有刻痕。
龍形佩(圖9)通長11.4厘米,寬5.5厘米,厚0.225~0.35厘米。黃褐色,有紅褐、棕紅色沁,半透明。龍形,作回首挺脊、擺尾騰飛狀,脊中部對鉆一圓孔。邊緣刻一周陰線廓。首部刻眼、鼻、角,足部刻爪,尾部刻鬣。軀干部分兩面紋飾略有不同,一面淺浮雕谷紋、蝌蚪紋,另一面陰刻卷云紋。
龍形佩(圖10)長25.65厘米,寬7.05厘米,厚0.275~0.5厘米。米黃色,有灰白、灰綠、紅褐、黑褐色沁,不透明。龍形,吻部上頜較長,身軀細長,四肢纖小,作回首扭身、蹬足擺尾狀,脊中部鉆一圓孔,兩面有相同紋飾。邊緣雕一凸棱廓,首部刻眼、鼻、角,吻部刻斜線紋,足部刻爪,尾部刻鬣,軀干陰刻云紋。
龍鳳形佩(圖11)長13厘米,寬9.1厘米,厚0.4~0.425厘米。青綠色,雜少量灰褐色及較多細小黑色斑點,有灰白色沁,半透明。邊緣略殘,兩面有相同紋飾。一龍一鳳形,龍作曲頸、蜷軀、卷尾狀,龍體邊緣刻一周陰線廓,首部刻眼、鼻、角,足部刻爪,尾部刻鬣,軀干陰刻云紋、谷紋,鳳棲于龍尾部,鉤喙回首,身飾羽紋。龍脊對鉆一圓孔,其中一面的龍頭頸部和腹部各有一道切割痕。
神人與龍形佩(圖12)長11.8厘米,寬8厘米,厚0.25~0.4厘米。青灰色,有黃褐、灰白色沁,半透明。兩面有相同紋飾。一龍一人形,龍曲頸卷尾,前肢伸長作變形鳳首狀,龍體邊緣刻一周陰線廓,首部刻眼、鼻,足部刻爪,軀干刻云紋、谷紋。在龍身一側有一神人倚立,刻畫五官,雙手捧于腹部,穿曲襖方格紋袍。龍身有一道切割痕,角端略殘。
龍形佩(圖13)長12厘米,寬7厘米,厚0.6~0.7厘米。青綠色,有墨綠、棕紅色沁,不透明。兩面有相同紋飾。龍形曲頸虬軀,尾端似有殘缺,斷口被打磨光滑。龍邊緣刻一周陰線廓,首部刻眼、鼻、唇、角,足部刻爪,軀干琢變形龍紋及網紋。脊中部鉆一圓孔,尾部一面有一道明顯的切割痕。
瑪瑙珩(圖14)長7.55厘米,寬1厘米,厚0.55~0.9厘米。米黃色,雜絮狀灰褐斑,有油脂狀光澤,半透明。扁平體,兩端殘?;⌒危孛鏋槎噙呅危胁裤@一孔,兩端作簡化龍首輪廓狀,略有磨損。表面有纖細的豎向磨痕。
水晶環(圖15)直徑3.05厘米,厚0.35~0.55厘米,高1.65厘米。白色透明,圓筒狀。截面外壁平直,邊棱斜削成多面體,內壁中部尖凸成棱。
雙面紋片飾(圖16)長3.95厘米,寬1.8厘米,厚0.2~0.3厘米。為馬面部的裝飾玉片,青白玉,為一端窄薄而另一端寬厚的橢圓形。一面刻勾連云紋,另一面刻如意云紋。上端有直徑0.2厘米的圓形穿孔,下端有直徑0.1厘米的圓形穿孔。
單面紋片飾(圖17)孔徑0.2~0.6厘米,長4厘米,寬1.1~1.8厘米,厚0.2~0.3厘米。為馬面部的裝飾玉片,青白玉,為一端窄而另一端寬的橢圓形。正面四周邊緣略薄,中部微弧,陰刻弧線形紋飾。背面平直,有斜直線切割痕跡。上端有不規則圓形穿孔。
玉璧(圖18)直徑21.45厘米,孔徑9.45厘米,厚0.7厘米。青綠色,雜有較多黑色細斑和少量墨綠色帶狀斑,器身有裂痕且沁蝕呈黃褐色,半透明。圓形扁平體,兩面紋飾相同。內、外緣均刻陰線廓,廓間琢淺浮雕谷紋,有較多谷紋的尾部相連而成“S”形,另有少量橢圓形紋和數個蝌蚪紋。(責編:蔚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