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未經授權或盜版軟件,將使公司面臨重大的安全風險,這些潛在的安全風險以及所導致的損失遠遠大于購買廉價盜版軟件所節省下來的成本。這一結論來自于近日由商業軟件聯盟(BSA)贊助,全球領先的信息技術市場研究與預測機構國際數據公司(IDC)在中國獨立完成的白皮書《中國企業推進軟件正版化進程,消除盜版軟件安全風險》,它評估了中國企業用戶對使用未經授權或盜版軟件的態度,以及由此產生的安全風險。 消除盜版軟件風險
本刊記者注意到,與往年不同的是,在IDC今年發布的白皮書中,沒有簡單地列舉中國企業的盜版軟件使用率等“刺激性”數字,而是通過采用更為細化的調查數據,深入分析企業用戶使用盜版軟件的各種現實原因及可能帶來的相關風險。 據了解,這項題為《中國企業推進軟件正版化進程,消除盜版軟件安全風險》的白皮書,是IDC在一項對中國600多家企業的在線和面訪調查的基礎上完成的。該調查涵蓋了金融服務、政府、制造業和公共事業等主要行業。調查受訪對象均為公司參與軟件采購、安裝和維護工作的IT經理或高級管理人員。調查圍繞盜版軟件的使用、風險,對業務運營的影響,以及企業采取了哪些措施來減少盜版軟件的使用等方面提供了直接的、第一手的觀點。 調查表明,84%的受訪企業表示盜版軟件可能缺少正版軟件的某些關鍵功能;76%的受訪企業表示盜版軟件中植入的病毒或木馬,可致使企業數據或信息泄露;當系統出現漏洞導致數據丟失或系統崩潰時,數名IT員工需要至少1到2天的工作才能還原數據,由此所導致的經濟損失可能高達65萬;企業會經常低估因違反版權法所導致的官司和法律風險,這會給企業帶來經濟損失,造成客戶流失、公司蒙羞,以及對公司的品牌和聲譽造成損害。這些潛在的安全風險以及成本損失,遠遠大于購買盜版軟件所節省的費用。 調查還顯示了受訪企業對于正版軟件和盜版軟件的不同看法。在被問到正版和盜版軟件對于業界公司的表現如何時,除了價格因素以外,受訪企業對于正版軟件在售后服務、故障技術處理、技術支持、軟件升級、IT培訓、安裝便捷性和功能豐富性的評分都遠遠高于盜版軟件。
IDC大中華區總裁郭昕表示,“對大多數國家而言,電腦軟件市場往往與硬件市場保持同步的增長態勢。預計到2015年,中國軟件市場規模有望達到715億元,2011到2015年的年復合增長率(GAGR)將超過13.6%,而中國硬件市場2011至2015年的復合增長率將達到18.1%,軟件市場的增幅遠遠低于硬件市場,主要是由于軟件價格低、軟件更新速度慢。此外,盜版軟件是阻礙正版軟件市場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它在某種程度上限制了中國軟件市場的增長速度。” 除此之外,IDC還針對來自北京、上海、深圳、廣州、大連、武漢和重慶等20多個中國城市的400名電腦用戶進行了在線調查。其中85%的受訪者承認盜版軟件的確會帶來重大風險;多達73%的受訪者表示認識到盜版軟件損害了正版廠商的知識產權;還有近73%的受訪者表示,他們不太可能會因為使用盜版軟件而遭到任何起訴或懲罰。 商業軟件聯盟中國區總監兼首席代表姚欣強調說:“這份白皮書表明,我們需要更加努力幫助消費者更好地意識到盜版軟件的潛在危害和風險,政府也需要持續加大保護知識產權的力度,出臺強有力的法律法規,促進消費者選擇正版軟件。”
靈活推進軟件正版化 值得一提的是,在IDC今年的白皮書中,還對有效推進軟件正版化工作提出了更為靈活、務實的建議。 郭昕向本刊記者表示,今年可以說是他心情最為“輕松”的一年,輕松來自于看到了希望。今年IDC報告不再糾纏于無益的“論戰”和“指責”當中,而是將主要精力放在了如何去改善正版軟件使用環境與機制方面。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思想轉變,主要是通過調查進一步認識到,企業經營行為是受利益驅動的,只有當正版軟件的使用價值高于盜版軟件時,企業才會“真心實意”地接受它。因此,我們今后會更加注重朝“正向價值鏈”方向引導企業購買和使用正版軟件。 “我們建議企業建立和執行正版軟件使用方針,在公司守則中加入只購買和使用正版軟件的條款,建立軟件資產管理和風險評估機制,并探索其它的軟件使用支付模式。”郭昕補充道。
據悉,中國企業多年來已經習慣于“買硬件贈軟件”的營銷模式,這與西方發達國家正好相反。但近年來,隨著“軟件即服務”(SaaS)概念的逐步推廣,軟件行業也在創新盈利模式,即不再單純地依靠銷售軟件的方式取得收入,而是通過網絡免費下載使用,以網絡廣告和增值服務來獲取收益回報。這種網絡化商業模式與傳統模式相比,具有渠道便捷、成本低廉、避免盜版等多項優勢。 “軟件作為信息化的核心,對于提升企業競爭力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了解盜版軟件所導致的風險,企業應該通過嚴格的IT系統管理,增加正版軟件的投入,實施風險分析和審計,來支持正版軟件的使用,消除盜版軟件風險。此外,SaaS模式也為企業用戶提供了更大的靈活性,使其可以根據自身需要和預算來使用正版軟件,沒有任何使用盜版軟件的借口。”姚欣進一步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