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在下跌過程中停止定投,將無法享受到低位所吸籌碼在上升通道中的收益。放下我們看股市的顯微鏡吧,用望遠鏡看定投基金才是大智慧。
“連續跌了半年了,扛不住了,準備把定投的基金贖回了。”王女士抱怨道。
王女士是在去年股市3100點附近時買的基金定投,隨后股市一路下跌,基金凈值也是應聲下跌。面對這種行情,一些投資者也像王女士一樣亂了陣腳,加上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攀升的影響,紛紛冒出停止定投的想法,致使近期基金定投業務“斷供”壓力明顯增大。資料顯示,目前部分基金公司定投棄戶率躥升至40%甚至更高。
忍痛“割肉”不能避險
“割肉”這個詞經常出現在股票投資上,現在用來形容基金定投之中那些“斷供”者,指的是近期不少基金定投者提前結束預約,撤資離場。
當前市場震蕩盤整,像王女士這樣萌生離場沖動的,其實抱的就像股票市場中用顯微鏡看行情的心態,結果只能導致貴買賤賣,即在股市走上坡路的時候,在盲目樂觀的氛圍中開始定投基金;在股市連續下跌之后,看不到上漲的希望,于是停止定投。
“不是我不堅持,剛開始投資的時候行情很好,我也是決定做長期,但后來行情一路下跌,主要是受不了那個壓力。甩了就甩了吧,省得每天煩心。”王女士在接受采訪時說。
但基金市場不是股市,基金定投不是追漲殺跌,它應該是越是市場下跌,越要堅持投資,以此來拉低高位投資所帶來的風險。被譽為“臺灣定投教母”的蕭碧燕女士指出,若在下跌過程中停止定投,將無法享受到低位所吸籌碼在上升通道中的收益。
“贖回者大部分是在去年末市場達到階段性高點3100點附近開始定投的。”某基金公司內部人士說,近期不少基金公司扣款中的定投賬戶數量下降迅速,甚至呈現凈流出的局面。
按照基金公司人士所說的,大多數基民都是在高點時開始定投的,而現在的弱市正是拉低成本的大好機會。
在下跌中凸顯定投優勢
“相對定投,一次性投資收益可能很高,但風險也很大。”從前年開始進行定投的王先生說,“我現在每月投資1000元,留給3歲的女兒做教育基金,所以我更看重穩妥和省心,錢放進去,就不用操心了。”
收益是影響市場情緒的關鍵因素。統計顯示,今年以來市場持續調整,5月份滬市累計下跌5.77%,創11個月來最大單月跌幅。受此拖累,今年以來偏股型基金業績乏善可陳,平均凈值增長率在10%附近徘徊。有基金公司人士表示,業內普遍現象是:市場向好時,基金定投賬戶隨之增長;而市場走弱期間,暫停定投賬戶案例上升,“斷供”壓力頻現。
從上面可以看出,投資者停止定投的想法可以理解,因為堅持了半年,基金市值還是一路下跌,堅持不下去了,就開始想著“斷供”了。但他們卻忽略了基金定投的特點——長期性。
對于投資者來說,在決定基金定投時,就要準備承受市場低迷的痛苦,也只有這樣,才能享受到上漲的快樂。最可怕的事情,莫過于因為心理因素的影響而做出非理性的投資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