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銀行辦理貸款買房子,放款時發現,銀行要求先買理財產品才給錢。最近剛剛買房的四川馬先生就被這件事弄得很煩。
他在今年年初買了一套房子,本來是在某銀行辦的按揭貸款,已經定好了從2月份開始放款,但都到4月份還沒有放貸。打電話到銀行,才知道要放款,必須買銀行的理財產品。
馬先生說:“我要是有錢,還去銀行貸款嗎?”類似馬先生這種情況的不是個例,一些商業銀行趁著房貸市場“風聲”較緊,乘機搭售消費貸款、理財產品、貴金屬等利潤相對“肥厚”的產品。雖然主管部門明確禁止銀行在辦理優惠利率房貸時搭售各類產品,但苦等數月的客戶為了盡快拿到貸款,往往“自愿”購買搭售產品。
據銀行工作人員介紹,現在銀行大多傾向將資金借給一些中小企業,利率基本是基本利率上浮30%、50%,甚至100%。
銀行沒錢了嗎?
自2010年1月18日第一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算起,截至目前,央行已經連續12次上調,累計上調600個基點,大約回收流動性超過4.2萬億元。這個數字已經超過金融危機時4萬億元的刺激計劃總額。
“一名部門老總前不久向我抱怨,要改名叫‘壓力山大’,說目前存款總量有限, ‘蛋糕’已經被分得差不多了,攬儲壓力比山大。”光大銀行董事長唐雙寧日前在一次報告會上說。
雖然是調侃,但背后反映的是近期商業銀行流動性緊縮加劇、資金補給困難的現狀。
而日前,深圳平安銀行發生一起銀行員工跳樓事件。國內有關媒體稱,該員工自殺與該公司畸形考核體系有關,這種考核要求每個銷售員工每周完成30萬元人民幣的理財產品和30萬元人民幣的基金銷售。
銀行現在一般會要求客戶有派生存款。何為派生存款?“比如你要貸50萬,那你就要給我們行拉來25萬到50萬的存款。”銀行工作人員說。
以前銀行還是“冷臉”對待提前還貸的“房奴”,現在卻是大開綠燈,不僅取消了提前一月預約的規定,而且還款額度的起點也不再限定于5萬元,甚至連還貸客戶的違約金也不收了。
理財產品跑馬“圈錢”超5萬億
6月14日,中國人民銀行第12次宣布上調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越來越緊的資金,再加上越來越嚴格的存貸比考核,使得銀行不得不通過突擊發放理財產品來提升存款量。 “流動性緊張,發行理財產品已經成為銀行的救命稻草。”一位銀行資管部門人士直言。6月前兩周銀行已發行542款理財產品,而今年以來,銀行共發行理財產品近6700只,平均每天發行22只以上。
普益財富分析員方瑞說:“今年以來,理財產品發行數量大增主要是因為銀行大量發行短期產品、超短期產品。產品發行的頻率提高后,同一時間內發行的產品總量必然會增大。”
統計資料顯示,2011年一季度,銀行理財產品發行數已達3691款,發行規模約為4.17萬億元人民幣。“一是由于信貸類產品的迅速收縮,二是通貨膨脹的高企使市場加息預期濃郁,短期產品更受追捧。”一位銀行理財師在接受采訪時表示。
4月,65家銀行在境內共發行1323款個人理財產品。由于發行款數較一季度平均每月1230款的規模有所放大,估計發行規模超萬億元。
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目前銀行理財產品“圈錢”已經超過s萬億元人民幣,而往年同時期的存款總和也沒有這么多。基金、股市“圍剿”力不從心
在某銀行營業部,張大爺把幾十萬元的定期存款全都換成了一年期的理財產品。他一邊辦手續,一邊說:“銀行理財產品是國家銀行發的,應該不會有風險,再說收益還比一年期定期存款高些。”對于基金,他既不會挑,又擔心虧損,兩相權衡,覺得還是銀行理財產品好。
張大爺的選擇,印證了基金與銀行系理財產品苦樂不均的現狀。
銀行理財產品能夠如此之火,這不得不“歸功”于CH的不斷上漲。國家統計局日前公布的數據顯示,5月份,我國居民消費價格(CPI)同比上漲5.5%,同比漲幅創下34個月的新高。今年以來,CPI已經進入“5”時代,而銀行1年期存款利率為3.25%,3年期存款利率為4.75%,明顯低于CPI增速。
相比之下,同時期的股市、樓市、基市則慘不忍睹,這也促發了投資者避險和保本情緒的上升,而銀行依靠其強大的信譽度,吸引了投資者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