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相對比較低迷的股市與樓市,藝術品市場可謂熱火朝天,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其中,一個重要的標志便是近、當代藝術品的拍賣紀錄迭創新高,天價拍賣屢屢出現。在齊白石的作品拍出3億多元后,已經有人在預言下一個中國近、當代藝術品的價格紀錄將破10億元。
在分析“藝術品股票”熱的時候,我曾經談到背后的三個原因:其一,中國藝術品的整體價值重估訴求;其二,中國民間投資渠道的狹窄與大眾投資品的匱乏;其三,中國民間資本的熱情與潛能。從上述三個角度,我的確長期看好中國藝術品的價格走勢。然而,面對頻繁出現的拍賣天價,我開始覺得有些玄了。藝術品,到底該怎么估價呢?
在我們大眾接觸比較多的股票市場,我們主要是通過集合競價的方式產生價格,即在每一秒鐘通過買家與賣家的價格、數量意愿來撮合產生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成交價格。多向報價,愿者成交,這應該是所有價格決定方式中最公平、最透明的方式了,所以得到了投資者的廣泛認同。目前各地文化產權交易所之所以對藝術品的份額交易引入股票機制,大概也是看到了這個優點。但是,股票的估值分析已經有一套很成熟的體系了,不管是否科學,至少參與者可以彼此對話,如每股收益、市盈率啊等等,而藝術品的這個分析坐標語系還非常的不發達,加之每件藝術品又都是獨一無二的,藝術品的價格估值便難上加難,也給價格操縱等留下了極大的空間。從實際操作情況來看,藝術品的估價已經成為制約目前文化產權交易所發展的重要因素。 “藝術品股票”要想在中國獲得良性發展,必須解決發行時估價的公信力問題與交易時價格漲跌的合理性問題。
目前,藝術品市場最為喧囂的是拍賣,一個又一個的天價不斷挑戰你的神經。拍賣是藝術品流通的二級市場,大部分是通過最為常見的增價拍賣的形式成交的,即叫價最高的競買者獲得藝術品。按理說,拍賣是個確定價格的好方式,出售方進行充分推介,買入方在充分了解的基礎上競價博弈,成交價格公開,歷史數據可靠,國外的銀行、基金等金融機構在進行藝術品估值時,主要參照數據和衡量基礎就是國際大型拍賣行公開成交的價格。然而,這個在西方被廣為認可的估價方法在中國藝術品市場卻產生了大問題,那就是拍假、假拍等現象時有發生,價格成了“做市”的工具。一個廣為流傳的段子是:某餐飲老板當“托”花3千多萬拍下某件當代藝術品,本以為砸在手上了,沒想到“做市”成功,轉手就賺了2千多萬。今天的拍賣市場上,大多數是想快速賺取差價的投機者,有的大炒家甚至不惜花幾千萬來“做”一個價格。長此以往,如果拍賣價格沒有誠信度,成交數據不可靠,那真的會給藝術品市場帶來滅頂之災。
一位前輩對我說,20年前的投資高地是股票,10年前的投資高地是房產,而未來10年的投資高地看藝術品。我無比相信這一點,我強烈建議住在上千萬別墅里的人都應該收藏幾件藝術品,以使自己的精神趣味與自己的物質條件相當。然而,如果藝術品估價的公開、公信與合理性問題不能很好解決,藝術品市場未來堪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