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公布的全國31個省區市2011年上半年本地生產總值GDP數據中,共有28個省份的GDP增速出現了同比下降。增速降幅最大的是上海和海南,分別為9.60%和9.00%。GDP增長率排名墊底的北京,其增速也回落了4個百分點。
對此,有專家認為,絕大多數省份經濟增幅放緩,說明中央調整經濟結構成效開始顯現,GDP崇拜畫上句號。然而,真的有這么樂觀嗎?
一個最明顯的事實是,自去年10月央行啟動加息以來,累計8個月的緊縮調控已令宏觀經濟整體出現增長放緩的跡象。全國GDP從去年全年的10.3%下降至今年一季度的9.7%,繼而在二季度下降至9.5%。在全國經濟整體減速的同時,地方各省經濟增速豈可能不減?如果減速本身就能自動帶來結構調整之功,那么金融危機時,2009年一季度僅6.1%的增速豈不是意味著彼時的結構布局最為合理?但眾所周知,經濟結構調整的步伐中斷,結構進一步惡化正是拜彼時推行的“4萬億”所賜。
其次,在這31張GDP成績單上,除北京和上海外,其他29個省區市上半年GDP增速均超過全國9.6%水平,其中28個省區市增速更是在兩位數以上。有媒體統計,在已經公布的24個省市自治區的全年GDP增長目標中,增速高于10%的有20個,低于10%的僅有4個。如此赤裸裸的GDP崇拜何談畫上了句號?
此前經濟數據顯示,在信貸緊縮下,工業生產有所萎縮,實體經濟進入庫存消化狀態。4月份時,雖然在去庫存的影響下,工業數據表現平平,但全國各地“電荒”頻現,說明結構不僅未得到優化反而有所惡化。
6、7月PMI數據雖然逐月回落,但經季調后環比仍呈上升趨勢,意味著隨著庫存的逐步釋放,工業生產有望觸底回升。其中重工業回升更是6月經季調后PMI環比上升的一大原因,尤其是金屬行業表現最為搶眼。
不僅如此,房地產調控的不斷加碼并未給房地產投資帶去多大影響,房地產活動依然維持堅挺,并且固定資產投資數據在保障房和水利投資的支持下,日后仍會取得穩定增長。
調結構所依賴的消費增長雖然保持平穩,但在通脹高企的負利率時代,居民消費意愿受到壓制,家電和汽車銷售的優惠政策也宣告到期,難以期盼未來能取得多么大的突破。
其實,考慮結構是否得到優化,不必拘泥于各組數字的漲跌,只要想想收入分配是否取得改觀,中小企業融資困難是否得到緩解,社會公平是否得以促進,那么答案就一望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