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視劇的投資是目前各種投資中風險最大的。因為文化創意產業最大的特點或者說最大的難點在于它是無形的,中國現在約有4000家影視制作公司,年產量達80-200集的不超過30家,200集以上的不超過10家,這其中400-500集的公司不超過5家,也就是1%的公司占據了市場份額的80%。”
中國電視劇市場已經形成了年產值六七十億元的“大蛋糕”,越來越多的人夢想進入這一領域去分享其中的一塊。2011年3萬集的電視劇產量就足以說明問題。但在繁榮的現象背后,又有多少部戲能夠成功收回成本,成為真正的有效投資?
作為國內的娛樂產業大鱷,華誼近年來非常注重電視劇產業的發展,以業內首屈一指的年產量和近乎百分之百的有效投資,成為行業潮頭的引領者。年產量已從2007年的100集增長至今年的700集,4年增了7倍。楊善樸執掌電視劇事業部帥印以來,為華誼的電視劇發展制定了切實可行的階段性策略,在實現了2010年的產量年,2011年的品質年后,向著2012年的品牌年發起挑戰。在他的版圖規劃中,華誼電視劇在國內電視劇市場所占份額將從現在的5%-7%上升到10%-15%,不僅如此,電視劇產業還要撐起華誼“航母”的半壁江山,這個目標要在2012年底實現。
華誼既是國內最早上市,又是首創電視劇工作室模式的公司,它以其創新性與前瞻性引領著行業的發展,因此它的每一步舉措都有可能帶動這個行業的改變,對話電視劇事業部總裁楊善樸,透過華誼電視劇的發展變化,總結中國電視劇產業的現在與未來。
500集電視劇
不如一部電影賺錢多
影視圈:華誼董事長王中軍曾在某次采訪中發出感慨:“拍500集電視劇還不如拍一部電影賺的錢多!”2011年電視劇市場產量3萬集,在供大于求的情況下,是否繼續印證著王總所說的“現實”?
楊善樸:王總指的其實就是一部戲,即電影《唐山大地震》,它的收益的確相當于500集電視劇的利潤,去年華誼電視劇的利潤不到五千萬。但這并不完全是所謂的現實,畢竟像《地震》這樣的電影在國內是屈指可數的。王總之所以這么說,我認為是他對電視劇事業部的鞭策,因為他對我們是非常重視的,明年是電影大年,但他仍然希望電視劇再接再厲,在華誼大盤中所占份額能夠從現在的三分之一上升至總收入的半壁江山。
我們的電視劇團隊經過第一階段策略地執行,經過團隊建設、專業結構、資源互補、制作經驗等方方面面的成長,不僅人員結構越來越成熟,對市場的看法與做法也越來越成熟,電視劇又有這么多平臺的訴求,因此我們有信心將現在只占電視劇市場5%-7%的總體份額提升到明年年底的10%-15%,最低也要保持在10%。在中國電視劇市場每年約六七十億元的市場份額中,我們力爭做到7億。
影視圈:在電視劇產量如此過剩的狀態下,投資風險是否更大?
楊善樸:電視劇的投資是目前各種投資中風險最大的。因為文化創意產業最大的特點或者說最大的難點在于它是無形的,如何才能對投資產生根本性的保障,絕大多數都依賴于經驗,沒有更科學的保證。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這個行業的投資風險巨大。我這里有一份數據,以往每年產量在10000到15000集之間,今年可能突破20000集,而電視臺黃金時段總量只需要6000—7000集;中國現在約有4000家影視制作公司,年產量達80-200集的不超過30家,200集以上的不超過10家,這其中400-500集的公司不超過5家,也就是1%的公司占據了市場份額的80%。目前,成熟的公司都清楚,影視劇投資最大的風險首先是意識形態的風險,其次是市場風險,最后才是生產把控風險。所以我們一再堅持提倡要理性投資,對口輸出。
影視圈:縱觀2011年,您認為電視劇的總體發展狀況如何?
楊善樸:從今年的電視劇的播出情況看,諜戰、革命歷史題材戲依然占據主導。這與上一年度的播出慣性有關,也與今年“建黨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的特殊背景有關。同時作為播出平臺,電視臺并沒有全部完成對自己頻道的定位。
此外,今年還出現了兩大現象,首先是時裝劇已經極大程度地涌現。內容上在向現實性、話題性、時尚性、娛樂性這一趨勢發展。其次,今年古裝戲盛行,但呈現出來的是新概念古裝劇。用現代人的審美、需求去寫古裝戲,這是一個巨大的進步。
革命歷史、時裝、新概念古裝這三種類型戲的成功不是因為它類型好,而是因為它的內容,它具備剛剛提到的現實性、話題性、時尚性、娛樂性。2012年如果能在這些內容上繼續創新,就是投資的最大的保證。
資源整合,穩步發展
影視圈:華誼率先推出了制片人工作室模式,引得業內眾多公司效仿。這樣的制作模式以后是否會依然盛行?對于電視劇的生產制作分別有哪些利弊影響?
楊善樸:可以說華誼的整體運營機制是業內最好的。制片人工作室即所謂的矩陣式模式是充分授權的,靠的是制片人的成功經驗來運作項目。能在短時間內大幅提升產量,產生營業額。業內不少準備上市的公司都采用了這樣的經營模式。 因此未來一段時間這樣的模式依然存在。
在兩年前我們已經深刻意識到這種模式存在的弊端。首先,這些工作室之間相互不關聯,是各自為政的狀態。第二,雖然每個工作室各有所長,但卻不能實現專業能力的共享。第三,資源不能共享。因為內容產業極大程度地依賴有水平的編劇、導演、制作人,要最大限度地發揮人的專業技能。資源共享是非常重要的。第四,不利于經驗的共享。只有結合起大家的經驗與教訓,才可以使成長過程極速縮短,專業水平極速提高。第五,不利于樹立維護華誼的品牌。華誼擁有十二個制片人工作室,每年要大量輸出劇集,只有實現整體對收視率,對每一個平臺的定位、動態變化、排播等整體資源的共享,有機對外,有機控制生產,才能達成雙贏。正因為意識到上面的問題,于是從兩年前開始,我們進行團隊融合的工作,到現在團隊概念基本形成,優化了制片人團隊的結構,提升了專業水準,完成了1+11大于12的資源整合。
影視圈:華誼近期又吸納了高群書、彭三源等導演、編劇成立工作室,是否表明其在充分利用自身優勢整合資源,拓展新合作模式?
楊善樸:華誼電視劇事業部在完成制片人優化、專業功能融合后,現在有了頂級導演、頂級編劇、頂級發行人轉做制片人,再加上頂級制片人,完成了專業結構的搭建。這樣可以使四種不同專業方向的人的經驗變成了一個人的經驗,同時目前的年齡結構也比較均衡。現在我們50歲以上的制片人有4位,40歲以上的有6位,30歲以上的有2位。這個構架如果能減少一位50歲,增加一位30歲的制片人就更加完美了。希望將來被淘汰的是我楊善樸,那就證明華誼的結構更為優化了。
影視圈:既然已經吸納了多位業內精英,為什么作為2012年力推的《唐山大地震》與《石光榮和他的兒女們》兩部戲還都采用經典再現的題材,是否也說明優秀電視劇本難覓?
楊善樸:采用這樣經典再現式的題材,并不意味著我們找不到好劇本,恰恰表明我們有極強的產業鏈上的開發能力。甚至將來華誼的主題公園建成時,會為這些品牌大戲建立主題館。
當然,從市場層面來講,肯定是好東西難找。現在各種投資涌入,包括社會上的資本和政府支持文化產業的資本都進入到這個領域,但遺憾的是有部分人并不懂這個行業的核心規律,只會拿錢砸編劇、導演甚至演員,造成了行業的資源嚴重的不集中與浪費,人心浮躁。此外,兩年前華誼的上市也拉動了大家對文化產業的熱情,一下子涌入了幾百個億,所以現在電視制作公司多如牛毛,已達4000家,而真正能做好戲的屈指可數。結果就是1%的公司占據了市場份額的80%。
作為創意產業,劇本的原創力與創意資源是極其有限的。舉例說明,編劇導演協會現在分別各有會員約150名,即便將他們的隊伍分別擴大到300名,按照行業規律,一年寫一部拍一部40集的戲,其實這已經很難了,那么每年才能生產出12000集電視劇。相對于現在3萬集的產量,那18000集從何而來?這些人當中,一年拍一部戲的變成了拍兩部,更有甚者一年拍五部戲,好資源的浪費不僅沖擊著我們,更形成了好劇本難求的局面。
影視圈:如今拍攝電視劇是以觀眾的喜好為導向,還是制作方引導收視?
楊善樸:從制作方和播出方,即賣方與買方兩者的關系來說,買方永遠是相對滯后的,由于他們承受著巨大的平臺競爭壓力,他一定因為某種類型的戲播出效果好來關照我們,因此他不一定能在第一層面認識和激勵賣方的創新與引導。
對于市場而言,制作方不能簡單地引導與創新,往前看只能看半步即明年的狀況,那么創作就必須站在積極的、老實的態度上進行。作為創意產業,它創意得是否接地氣,是否務實,就成為考量的標準。必須站在今天成功的基礎上,有限度地創新、創意。創新與引導是一體的,要相結合的。
影視圈:電視劇領域還存在哪些問題,如何改善?
楊善樸:電視劇領域主要存在三大問題。第一,成熟的制作公司、主管機構都在討論市場化的問題。中國傳媒的特點是半壟斷半市場化,對播出方而言,是用新聞的方法來管理娛樂節目的生產。在這樣的環境下,我們必須了解投資最大的風險是什么。首先是意識形態上的,對于不能拍攝的題材,大多數公司只知道概念,但具體到什么程度,需要在劇作上控制到哪一步,是不清楚的。實際上,投拍劇目不僅要與廣電總局的口徑一致,在實事政治變化時也要迅速洞悉變化,所以關注意識形態非常重要。其次是市場的風險,要知道電視臺的定位,不能認為電視臺數量多就一定有人買自己的戲。十年前能產生收入的電視臺為150個,五年前80個,兩年前有50個,現在只有15個頻道可完成收入的80%,而且各頻道的訴求是不同的,如果不適合,多好的戲人家都不會買。最后一個風險來自自己,一個好的策劃能不能每個環節都進行有效控制,以達到預期目標也非常關鍵。
第二,市場環境惡劣,僅有的資源極大浪費和喪失,行業門檻太低,惡性競爭、浮躁,但誰都不會對這個狀況負責。第三,這樣的狀況極大地破壞了成長性和建設性。
雖然當下面臨的問題很多,但我們不能抱怨,要努力從中找尋方式方法,力求達到雙贏的標準。實際上任何一個市場的成長、成熟都經歷了這種混亂局面,這是我們必須要付出的代價。從政府層面來講,要出臺符合、有利于目前市場秩序的、好的管理方式和資質認證,不要把有熱情的人拒之門外,而是告訴他們要想進入這個領域,應該要達到某種標準,通過政府的調控和市場的逐漸成熟來改善,估計大約還需要三到五年時間,電視劇市場環境會有質的改變。
2012聚焦時裝劇
影視圈:與2011相比,2012年在電視的制作類型、拍攝題材上會有哪些變化嗎?
楊善樸:2012年,在電視劇市場上唱絕對主角的應該是時裝劇。當然這些劇中肯定要擁有主流情感與主流價值觀,此外還要兼具前面提到的那四性,即現實性、話題性、時尚性與娛樂性。而以往熱播的年代劇、諜戰戲、抗戰戲等類型將會落潮,總量上會有所減少,因為這些劇已經經歷了五到七年的成長,造成大家的審美疲勞,需要質的轉變。減少并不意味著這些類型會消失,只有品質出挑的作品才會有生命力。
影視圈:華誼新推出的《唐山大地震》、《石光榮和他的兒女們》、《夫妻那些事》、《連環套》以及《川西剿匪記》五部新戲受到各電視臺的關注與追捧,它們是否引領著2012年電視劇的趨勢?華誼在電視劇題材選擇、策劃上是否有一套原則?
楊善樸:華誼是所有電視劇制作公司中唯一設有研究部的公司。會首先對電視劇市場進行深入研究,再制定準確的策略。這其中包括靜態研究與動態研究。所謂靜態研究是根據收視率、數據,對觀眾、媒體定位、媒體排片,不同媒體訴求進行深入研究。哪些劇播的好為什么,是哪些人、哪個年齡層、哪些文化結構的人在看,觀眾認為好的地方是否與原策劃一致,是多方面的研究。
而動態研究則是研究我們認為比較好的、形成競爭關系的制作公司,他們在做什么,規模有多大,劇本的特點是什么等。在這樣的深入研究之后,制定出有效策略,真正做到理性投資,對口輸出。華誼是有一套非常科學的、嚴密的投資原則的。現在的電視劇市場可以說半數以上都是無效投資,但華誼基本上可以做到百分百都是有效投資。
這幾部戲中的確有一部分能代表2012年的電視劇趨勢,像《夫妻那些事》,就結合了當下現實生活,又不失時尚與娛樂,同時還可能有廣泛的話題性,是很具看點的時裝劇。其它幾部戲也都是高品質的上乘之作。
影視圈:“限娛令”的發布對電視劇從業者而言是否是利好因素?
楊善樸:宏觀上看當然是利好消息。但挑戰是巨大的,因為在娛樂平臺上獲得巨大好處的電視臺,對電視劇的要求將更高。拿《非誠勿擾》舉例,這個節目一年的廣告收入是18億元,假如這個時段改播電視劇,需要多么高水準的劇來補充這個時段。當然這種要求也是促進我們創新與成長的機會,是個很大的挑戰。
影視圈:各大衛視的競爭越發激烈,2012年將會加大力度制作獨播劇,您認為這樣方式對電視劇的制作方來說是利是弊?有些衛視開始推出周播劇,它的前景如何?
楊善樸:平臺間也面臨著巨大的競爭,出臺定制劇也是出于對好的資源的掌控需要,這是一個很好的方法。從另一方面講,平臺看清了自己的觀眾與需求。從而為自己確立了定位,是成熟的表現,是播出平臺的進步。中國那么大,不同地域有不同的特點,不同觀眾有不同的收視習慣,這樣劃分定位是符合媒體發展的絕對規律的。媒體的發展才能帶動內容的發展。平臺進行這樣的改變,會給制作的輸出方帶來很深的思考和絕對的挑戰,考驗制作方有沒有能力對位輸出。要求我們在制作觀念上,策劃思路上與時俱進,并且要極其務實,所以考驗是巨大的。
周播劇在國內才剛剛起步還需要時間。因為觀眾的收看慣性不會因新模式的推出而迅速改變,有一個接受的過程。
影視圈:接下來華誼有哪些新舉措?
楊善樸:除了前面提到的進行團隊的融合,繼續創新核心團隊模式外,尋找創新的相關產業鏈的開發是接下來要進行的。目前華誼電視板塊的收入結構為9:1,其中90%的收入都來自傳統媒體即電視臺的賣片收入,余下的10%來自于新媒體。三年后想達到的目標是5:3:2,即50%來自傳統媒體,30%來自于新媒體,20%來自于版權的授權。現在版權立法了,隨著制作水平的提高,品牌的確定,版權會給關連產業鏈帶來巨大的贏利,因而看出百分之百的投資版權有多重要。華誼對版權的保護是極其重視的,同時,我們對版權合作也給予了足夠的尊重,十年前就如此,當然,今天更成熟了。
作為創意產業,它創意得是否接地
氣,是否務實,就成為考量的標準。必須站在今天成功的基礎上,有限度地創新、創意。創新與引導是一體的,要相結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