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還不是一個可畏的空軍強國
中國能把人送上太空,把火箭送入繞月軌道,但其國防工業竟不能生產一臺尖端的飛機發動機,或者一臺尖端到足以驅動先進的水面艦艇和裝甲車的發動機。
但是,必須對這種泛泛而談的說法加上一個說明:中國的國防工業確實可以設計、開發和制造用于相對簡單的軍事平臺的推進系統,這些平臺包括某些運輸機、巡邏艇以及某些種類的主戰坦克和裝甲運兵車。不過高性能的戰斗機、驅逐艦和類似的高端平臺則是另一回事了。
似乎只有潛艇是個例外。大多數新型潛艇上都安裝著本國研發的推進系統,盡管這一技術的來源并不清楚。
這種技術短板最近被報道于俄羅斯《導報》。文章說,北京上個月從俄羅斯制造商土星科研生產聯合體購買了123臺AL-31FN渦輪風扇發動機,總花費超過5億美元。而在此之前,中國自2001年以來已經從該公司購進過930臺發動機。
目前,中國的殲-10、殲-11A/B以及正在研發中的殲-15戰斗機使用的都是AL-31FN發動機。中國和巴基斯坦聯合研制的JF-17(中國編號FC-1)“梟龍”戰斗機使用的是俄羅斯的克利莫夫RD-93發動機。直-11直升機使用的是一款法國技術發動機,而民用的ARJ-21噴氣式客機使用的是一款與美國通用公司聯合研發的發動機。
在人民解放軍的其他部隊也可以看到這一趨勢。海軍的宋級潛艇用的是德國公司——發動機和渦輪聯合有限公司——生產的柴油發動機,而“旅海”級驅逐艦使用的是烏克蘭燃氣渦輪和德國柴油機。在地面部隊,ZBL-09步兵戰車使用的是德國道伊茨發動機,而99型主戰坦克使用的是中國根據德國技術生產的發動機。
目前全球真正突破了研發高性能發動機這一工程挑戰的企業屈指可數,而中國對外國廠商的依賴讓北京深感為難。但是新近發表的一份報告推斷,變化或許馬上就要到來了。關注中國問題的安全事務專家蓋布·柯林斯和美國海軍軍事學院副教授安德魯·埃里克森,在最近發表于專業網站“洞察中國”的研究報告中著重探討了軍用飛機的發動機問題。
他們寫道:“在追求制造大量高性能飛機發動機時,中國航空航天工業受到四個戰略原因的驅使:避免零部件依賴,俄羅斯的供應心不甘情不愿,飛機銷售自主,以及俄羅斯糟糕的售后服務?!?/p>
他們說,質量管理仍然有很多漏洞,這導致可靠性成問題,關鍵的薄弱點包括渦輪葉片生產以及程序標準化。除這些問題外,“(中國)在零件和系統設計、集成和管理方面……以及在部隊層面制定后勤和運作計劃方面似乎仍然能力有限”。
他們還說,盡管發展不均衡,但在中國居于支配地位的中國航空工業總公司現在已經對發動機研發給予高度重視,并計劃未來5年在噴氣式發動機研發方面投入100億元人民幣。
此舉意義特別重大,因為俄羅斯似乎越來越不愿意向中國供應產品,部分原因是其國內需求增加造成的生產壓力,但也包括中國在國際上的銷售競爭力不斷增強的原因。這種不情不愿可能會嚴重妨礙北京用殲-10、殲-11、殲-15和殲-20戰斗機升級其空軍力量的努力。殲-20飛機是一款正在開發中的第五代戰機,需要俄羅斯的117S發動機提供足夠的動力,但莫斯科對于是否供貨似乎有點猶豫。
柯林斯和埃里克森將中國無法大批量生產質量穩定的先進噴氣發動機形容為中國軍事航空航天領域永遠的致命弱點。中國航空工業總公司計劃的實施或許也能為陸軍和海軍平臺提供經驗教訓。
羅伯特·卡爾尼奧爾 《簡氏防務周刊》編輯
新加坡《海峽時報》網站7月9日
美國不會成為東南亞國家代言人
弗吉尼亞州參議員詹姆斯·韋伯認為美國在南中國海正“走向與中國的慕尼黑時刻”。他提出一種說法:“東南亞國家就像是無助的捷克斯洛伐克,無法阻止大國割讓它們的重要利益——甚至最終出賣它們的國家實體?!?/p>
“慕尼黑”是“綏靖”的代名詞,而“綏靖”這個概念從1938年起就背上了惡名。不過需要指出的是,綏靖是正常時期常見的外交方式。各個國家—直都在妥協、就像它們應該做的那樣。就美國對攪渾南中國海的海上爭端的處理方式而言,意味著與掠奪者做交易的“慕尼黑”是不是個恰當的比喻?
我們不妨解構一下這個比喻,為看待東南亞的事態發展提供一些參數。首先,捷克斯洛伐克只是綏靖者關心的次要對象。為捷克斯洛伐克而戰對英國和法國來說簡直是無法想象的。美國很少關注東南亞政治,盡管這個交通要道對美國和全球貿易來說都很重要。菲律賓領導人堅稱,馬尼拉與華盛頓在1951年簽署的安全條約涵蓋了在南中國海的海上領土要求。美國會不會為了捍衛這些領土要求而戰?還是說它們就像1938年西方國家眼中的捷克斯洛伐克主權一樣,只是個次要對象?
其次,英法兩國代表把這個次要對象送給渴望土地的侵略者,是為了換取短暫的和平。
而且,在戰后擔任英國首相期間,丘吉爾曾堅持認為,“談個沒完總比打個沒完好”。用“慕尼黑”來概括國際爭議可能過于簡單化,而且具有誤導性。對華盛頓來說,是談個沒完更好,還是代表東南亞友好國家政府對付北京的時間已經到了?
第三,西方國家犧牲了第三方的重要利益卻沒有征求它的意見。假如“慕尼黑”的比喻恰當的話,那么美國和中國就會在不征得東南亞國家同意的情況下決定南中國海的未來。假如奧巴馬扮演的是張伯倫(1938年慕尼黑會議時的英國首相)的角色,那么他就會愚蠢地鼓動中國向亞洲國家政府索取新的讓步。
歷史類比總是不完美的,在這里也是如此。雖然美國國務卿希拉里等高官要人曾多次宣稱南中國海的海上航道關乎美國的國家利益,但它是不是華盛頓關心的次要對象仍需拭目以待。
最后,美國未必會將東南亞國家政府排除在關乎它們自身前途的討論之外。事實上,對于海上領土要求,美國的傳統立場就是不采取立場。美國所堅持的主要要求是,各方在不訴諸武力的情況下解決分歧,不管哪個國家在這場關于海上主權和管轄權的混戰中獲勝,都應該維護該地區水域和空域的航行自由。就像張伯倫政府一樣,奧巴馬政府也許會使自己在東南亞事務中陷得更深,但它似乎不大可能自命為亞洲國家政府的代言人。
詹姆斯·霍姆斯 美國海軍軍事學院戰略學副教授
日本《外交學者》雜志網站7月17日
美國列克星敦研究所認為美軍面臨“大而弱”和“小而強”兩種選擇
近幾周來,如何從國家安全開支中節省出4000億美元的問題引發了極大關注。美國防部高層官員,無論是即將離任的國防部長蓋茨,還是其繼任者萊昂·帕內塔都表示反對“蠶食”各個國防項目(即從每個項目中削減部分開支)。蓋茨、帕內塔以及參聯會主席穆倫發出警告稱,未來需要作出艱難的抉擇,美軍作戰能力將因兵力結構的削減而降低。
擺在美國領導人面前的選擇非常簡單。一種選擇是為維持一支人數眾多的軍隊而減少投資,盡管這將使美軍逐漸落伍,日益虛弱。這樣一支軍隊將能部署大量人力長期從事不規則作戰、維穩和國家建設活動,以及人道主義救援行動。在與軍力較弱國家(如利比亞、伊拉克)的沖突中,這樣一支軍隊仍能很好地完成任務。
一旦作出這種選擇,所有的軍隊現代化計劃毫無疑問都將被削減。這意味著美軍在制空、導彈防御、反潛戰、電子戰、情報/監視/偵察(ISR)等關鍵領域的作戰能力將逐漸下降。這種情況下美軍或許還能有足夠的資源去維持現有的各種作戰平臺,但本質上,美軍看上去將越來越像當前其歐洲盟國的軍隊。
另一種選擇是縮減軍力規模尤其是裁減人員,把重點放在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維持武器系統、后勤、ISR、網絡電磁和訓練的高投入上。這樣一支美軍可能無法長期開展大規模的地面軍事行動,但當未來美國與擁有中等或較高軍力的國家發生沖突時,這樣一支軍隊將能在戰爭中取勝,甚至可能同時戰勝兩個這樣的國家。在與這些國家的戰爭中,美軍需要使用先進的隱身平臺、精確打擊武器、定向能系統、先進的電子戰裝備、多頻譜ISR裝備、水下作戰以及網電作戰裝備,對敵形成壓倒性優勢。建設這樣一支軍隊,美國需投入充足的資金,發展F-35戰斗機、新型戰略轟炸機、戰區和戰略導彈防御系統、“捕食者”與“全球鷹”等無人機甚至后續的隱身無人機,以及空間系統。
第一種選擇在遠期會產生更多的不良后果。尤其是它將削弱支撐現代軍隊的工業基礎,使技術基礎無法維持先進武器系統的發展。其結果是,當對手的軍力超出美國預期時,美軍可能無法為自己裝備優于對手、甚至與對手相當的武器。
第二種選擇將限制美軍出兵地點的數量以及出兵的方式。但,工業基礎和高素質人員將得以保存,在形勢需要時,憑此可以快速擴充軍力。此外,這將使任何潛在對手更難在軍事技術水平上超越美軍。
王三勇 編譯
美國列克星敦研究所網站2011年6月16日
美海軍潛艇計劃無法滿足未來軍事需求
目前,美海軍水下作戰艦隊長期規劃的升級工作已推遲?,F有規劃在以下幾方面存在的不足,將使水下艦隊無法滿足前沿存在或應對未來潛在對手威脅的需求。
首先,海軍沒有制定“俄亥俄”級戰略核潛艇替代型的可靠投資方案。第二,海軍沒有提出4艘巡航導彈潛艇退役后,現有艦隊如何保持主要常規打擊能力的解決方案。第三,海軍沒有采購足夠數量的“弗吉尼亞”級攻擊型核潛艇,以保持目前的情報搜集及海上控制的能力。第四,海軍繼續考慮“弗吉尼亞”級潛艇替代型的開發,但如果僅有的設計能力都用于開發“俄亥俄”級潛艇的替代型,則這一計劃在預定時間內無法實現。
上述不足致使水下作戰計劃對于未來作戰需求而言既不可信也無應對能力。未來幾年,美國更加依靠水下作戰艦隊來維持其戰略核威懾、搜集敏感情報、以及在水面艦艇易受攻擊的地區確保存在。因此海軍必須制定保持其水下作戰能力的計劃,意味著需要足夠的資金支持可行的建造項目。
首先要解決價值800億美元的“俄亥俄”級替代項目應進入僅占國防預算2%的海軍艦艇建造預算的問題,但解決的可能性不大。因此,海軍領導需要與國防部及國會就在“俄亥俄”級替代項目建造期間增加30%艦艇建造預算進行深入的討論。下一步要解決“弗吉尼亞”級潛艇應如何改進能攜帶更多對陸攻擊巡航導彈的問題,以彌補巡航導彈潛艇退役后水下攻擊能力的不足。這意味著需要增加潛艇長度,以適應潛艇中部的發射管。此外,海軍需要支持多年期“弗吉尼亞”級潛艇的采購,以緩解因巡航導彈潛艇退役(從2026年起)造成的潛艇數量不足的問題。最有效的方案是在2018年及2023年增加該型潛艇的采購數量(這兩年中海軍建議購買一艘該型艇而不是兩艘)。最后,海軍必須承認,未來幾十年內無法開發“弗吉尼亞”級潛艇的替代型,因為在發展“俄亥俄”級替代型項目的同時不具備更多的技術能力開發該項目。到本世紀中葉,“弗吉尼亞”級是除“俄亥俄”級替代型外唯一建造的一型潛艇,因此應對該型潛艇的建造進行長期規劃。但目前的造艦計劃沒有反映這一事實,使決策者沒有一個合理的框架來平衡未來預算。
潛艇在應對未來威脅的過程中將發揮重要作用,但如果海軍未能制定可靠計劃及時獲得適當作戰能力,潛艇的作用將無法最大限度的發揮。
于浩、于紅、張洛晴 編譯
美國《防務專家》網站2011年7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