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債評級下調,全球金融動蕩。殺跌的背后又是散戶們血肉模糊的身影。遙想2008年金融危機下,投資者成了最受傷的人群。此刻動蕩局勢下,難道投資者再一次扮演悲劇的主角么?在上期的卷首《投資者如何面對復雜局面》中,筆者曾經寫道:既然局面這么復雜,震蕩走勢無法把握確切的市場走向,那投資者就應該從容離場,等局面簡化了,方向清晰了再入市。那天筆者碰到一個證券公司的高手,他表達了同樣的觀點:目前這個行情,也可以賺錢,但是賺錢的概率只有20%,80%機率要賠錢。為什么;Ka2r以等待賺錢的概率80%、賠錢只有20%時再從容進場呢?
這就是筆者倡導的投資模式——張弛有度,留有余地,不是每次賺錢的機會都要把握,大行情一定把握。這才是最適合普通散戶的投資之道。我們沒有大資金、信息又落伍,怎么可以跟機構、游資抗衡?而且我們投入的時間和精力、水平都無法達到專業的要求,為什么我們要削尖腦袋去拼那只有20%的賺錢機會?
近日,筆者又注意到全國范圍內炒作人民幣的風潮此起彼伏,除了收藏最熱門的第三套人民幣外,目前尚在流通的第四套人民幣,也成了投資收藏的對象。例如1999年版的50元紙幣,收藏價格已經達到180元左右一張,相比面值翻了近4倍。筆者就納悶,買賣尚在流通的人民幣本身就是非法行為,而這些人民幣存量十分巨大,根本不具備收藏所必需的稀缺性,又沒有任何的藝術欣賞價值,那炒作著干什么?這分明是莊家坐莊、游資博傻的工具而已。這樣的投資渠道,投資人想獲利投資,必將承擔極大的泡沫風險,那為什么要參與呢?
央視媒體已經曝光,炒賣人民幣就是幾個莊家,他們每次掃貨都是整箱整箱、甚至是一車一車買下來囤積,然后散布價格上漲的消息,引誘投資者上鉤。去年多次的農產品價格暴漲,使用的也都是同樣的手法。爆炒的結果必然是泡沫的破滅,無數的前車之鑒都在提醒著投資者一切莫把博傻當作投資,可是為什么每次投資者都要重蹈覆轍呢?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投資要上檔次、提高境界,首先就是要控制人性的貪婪和僥幸心理。匯市中一句話叫做空者可以賺錢,做多者也可以賺錢,就是貧心者不賺錢。要想避免跟風操作,有很多成熟的方法。例如投資人結合自身的投資目標、風險承受度等因素,設立止盈點和止損點等。止盈點一到,就是提醒你投資目標已經到達,可以輕松獲利出局。而不能由于人性的貪婪,最終弄得竹籃打水一場空。同樣,設定止損點也可以鎖定您的投資風險,避免更大規模的損失。因此,筆者一直強調,其實投資有時候是可以簡單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