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在海南西部沿岸的小城,靜靜地在國土的邊緣,持守著她清新的容顏和恬淡的生活,卻終于在21世紀的初葉,將她獨特的美麗慢慢呈現在世人的眼前。
澄邁,原來并不是一個很耳熟的名字,但是對從澄邁歸來的人來說,這個名字卻有別樣的風情,那意味著永遠澄澈的藍天,溫柔的海浪,搖曳的椰影,以及閑適的午后。這個在海南西部沿岸的小城,靜靜地在國土的邊緣,持守著她清新的容顏和恬淡的生活,卻終于在21世紀的初葉,將她獨特的美麗慢慢呈現在世人的眼前。
香火繚繞永慶寺
永慶寺,座落在盈濱半島西北邊,北臨瓊州海峽。永慶寺自古就是“澄邁八景之一”,自宋代起就香火鼎盛,后經歷代擴建,成為當時澄邁縣規模最大的寺院,也是當地民眾膜拜、祈禱活動的禪林圣地,一年四季香火縈繞。
據清代《澄邁縣志》記載:“永慶寺在老城以東二里”,位置大致在今老城南泰鱷魚湖動物園東北面。當年的永慶寺周圍樹林茂盛,是—個景色秀麗、環境優雅的游覽勝地。據史料記載,曾有李綱、李光、胡銓等眾多名人賢士慕名游歷該寺,使之名播四方,法音宣流于瓊州大地。但是最為有名的是蘇東坡。宋紹圣四年(1097年)六月,蘇東坡游覽永慶寺后,被寺院的美景打動,留下“幽懷忽破散,詠嘯來天風”的詩句。元府三年(1100年)六月,蘇東坡獲赦北歸,二十日到達澄邁縣再游該寺,又詠出“九死南荒吾不恨,茲游奇絕冠平生”的佳句,流傳至今。
重建之永慶寺位于澄邁縣老城盈濱半島西側,依海而建,占地約80畝,建筑面積9200平方米,按宋代“伽藍七堂”形制布局,離故址不到兩公里,已建成為瓊北地區規模最大,集參彈禮佛、學佛修行、弘法教育、禪修養生、旅游觀光于一體的大型佛教文化苑。
我們隨人群步入寺廟大門,是一個寬闊的廣場,通向大雄寶毆。乍看似乎平平無奇,但是它的特別之處在于,中軸線上刻著七朵蓮花。原來這是取佛經中“佛行七步,步步生蓮”的涵義,在來者眼中,這廣場既頓生清雅之意,又蘊含著古樸的佛教經典。
在廣場的兩側,各有鐘鼓樓一座。精致的雙層建筑,正紅色的墻,掩映在蒼翠的綠樹背后,自有一份肅穆,讓人不由地陷入“晨鐘暮鼓”的遐想。大雄寶毆側前方還種有一棵菩提老樹,枝繁葉茂,典故自是取自佛祖當年在菩提樹下頓悟的故事。多少善男信女也在這棵菩提樹下參拜祈禱,表達對佛祖的孺慕和敬虔。
大雄寶殿是永慶寺的主體建筑,飛檐挑腳氣勢宏偉按下不說,它的宏偉之處還在于殿內供奉的緬甸白玉佛像。試想,在1200平方米、高23米的大殿里,矗立著釋迦牟尼、藥師佛、阿彌陀佛和十八羅漢的白玉雕像,其中釋迦牟尼等三尊大佛高約9米,每尊重達30余噸,這是如何的氣勢!
事實上,永慶寺也是中國首家全堂供奉緬甸白玉佛像的寺院。大雄寶殿及四周的觀音殿、文殊殿、普賢毆、地藏殿等,共供奉著四十二尊白玉雕像,均采用整塊緬甸白玉精雕細琢而成,法相殊妙,瑩白光潤,世所罕見。
在大雄寶殿三尊大佛的背面,還有一個很罕見的觀音群雕像,全用脫胎工藝制成,彩繪極為生動。參拜者在墻下,既感受到尊嚴,也感受到美的震撼。據說這群雕像共有74尊佛像,創下了16項世界吉尼斯紀錄,氣勢之磅礴,雕工之精細,都令人驚嘆。
福山小鎮的咖啡文化
海南和云南,是我國國內僅有的兩個種植咖啡的省份,而澄邁,又是海南最早種植咖啡的地方,可以說是海南咖啡的發源地。
據海南史料記載,1933年愛國華僑陳顯彰先生在實業救國思想的感召下,懷著“振興實業,實業救國”的抱負,從印度尼西亞回到海南考察。經考察,他認定福山地區“平蕪綿邈,泉甘土肥,四季常綠,交通方便”,是發展熱帶種植業極為理想的天然場所。于是,1935年夏天,陳顯彰從印度尼西亞帶回約200公斤羅伯斯塔咖啡種籽,在福山大吉村創辦福民農場種植咖啡取得成功,咖啡產品遠銷廣州、香港、上海、天津等地。上世紀中葉,福山咖啡遠銷國內許多大城市和東南亞一帶,陳顯彰的名字從此與味香色美、獨樹一幟的“福山咖啡”一起開始飲譽島內外。
福山能成為海南咖啡的發源地并非偶然。澄邁福山鎮位于海南北部臨海,常年平均氣溫23.1~24.4℃,終年無霜,雨量充沛,平均相對濕度89%,光照充足,年平均光照1900小時。而且該地區屬火山丘陵地貌,土壤類型為火山玄武巖和花崗巖風化而成的磚紅土壤,土層深厚,土壤肥沃,有機質豐富,其含鉀量高達1.8%-3.5%。這兩個得天獨厚的地理和氣候因素,與牙買加的藍山咖啡和美國夏威夷精品咖啡生長的環境條件極為相似,也正是因此,福山成為了種植精品咖啡的理想之地。
而此地生產的福山咖啡香醇濃郁、綿柔順滑,其咖啡因含量僅為1.12%,符合健康型咖啡因含量3%以下的標準,但是因為該地區土壤含硒豐富,硒含量達到甚至超過了國際富硒標準。
現在,在福山小鎮呈現出多樣化發展的咖啡館業,咖啡文化在這里生根發芽。2004年,福山侯臣咖啡文化村全力打造的咖啡驛站,改變了過去咖啡館慣有的農家小院或者城市餐廳的風格,創造了古色古香卻又和環境渾然一體的海南咖啡館風格。2002年,臺灣客商林文定來到福山,開辟種植了400多畝咖啡,取名“古色農場”,在這個濱海小城開始編織他的古色咖啡藍圖。
悠閑的午后,愛生活的澄邁入會三三兩兩地來到福山咖啡小鎮。在這里,尋一家中意的咖啡館。當海風自由地穿過敞開的門窗,撩動你的發絲,當湖邊的樹蔭微微顫動,在你的腳邊眼底灑下一片綠蔭,而你輕輕搖搖手里的咖啡,品嘗那一絲帶著芬芳的苦澀與醇香,是否也感到心情也在靜靜沉淀?
長壽之鄉的秘密
在澄邁的一個下午,我們特意去拜訪了一群長壽老人,他們是大馬村的村民。當大巴車駛抵大馬村時,夏季的雷陣雨正瓢潑而來,但是這似乎完全沒有影響到長棚下老人們的興致。三四十個老人,正坐在長棚下,喝咖啡,吃荔枝龍眼,興興頭頭地聊著天。
來者都很興奮地跟老人們聊天。我看到一個特別精神的大爺,于是問他:“您幾歲啦?”大爺估計平常是很少說普通話的,但是還是能聽懂,大聲地用帶著口音的普通話說:“七十五啦。”我們都笑了。這個大爺很開朗,他告訴我,他有四個兒子,現在最大的孫子都已經24歲了。“平常都干些什么呢?”“下地干活,不干活時就過來聊天。”他還告訴我,旁邊那個穿藍衣的奶奶,已經八十五歲了,我一瞅,還真不像,就像是剛過花甲之年的樣子。
我們得知,作為第一個也是目前唯一一個榮獲“中國長壽之鄉”稱號的市縣,截至目前,澄邁全縣共有176位百歲老人,80~89周歲的老人則有1.49萬人,而隨著時間的變化,人數還在不斷攀升中。
澄邁的老人為什么長壽?自然與當地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有關。這里有明媚的陽光、濕潤的海風,還有豐富的物產、富饒的土地。但是,還有一部分是因為澄邁入樂天的性格和注重休閑的生活方式。有個老人還告訴我們,他平常還能跟孫子一起上網。“這兒的老人,可沒有一點兒暮氣沉沉的樣子,他們在享受生活。”同行的人感嘆道。
“同樣是長壽之鄉,巴馬的老人只能吃玉米粥,但是澄邁的老人是吃著海鮮白蓮鵝烤乳豬步入長壽的。”有人說。我們由衷地希望,這不僅是一個“長壽之鄉”,也是老人們的“福壽之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