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近發布的“2011中國企業500強”顯示,中石化、中石油、國家電網和工商銀行等國企領銜的“前十強”企業,利潤占據了500強的40%。而在前50強企業里,僅有深圳華為和江蘇沙鋼2家民企,80家營業收入過千億的企業里,民企也僅有9家。縱使是民企翹楚的華為集團,1851億元的營業收入尚不足中石化的十分之一。
與國企規模迅速飆漲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民營企業始終處于夾縫中生存,難以尋找到像樣的發展空間。
我們首先必須明了,這些大國企的利潤來源主要為資源壟斷、規模經營和政策紅利。前十強全部來自于國有金融部門以及大壟斷集團。這與美國企業500強利潤前10位,基本來自制藥、軟件、計算機等典型的技術密集特征差距甚遠。我們不得不很遺憾地說,中國企業500強,實際上不過是500大,很難透過現有的這張榜單,得出中國企業已經做強的結論。
民企與國企的差距日益增大,一方面固然與中國工業化從一開始就以國有企業主導密切相關,多是以數次整合并購而成今日的大企業集團,另一方面,這兩年國有企業急速擴張,與金融危機以后,天量信貸、產業振興等救市措施,多把優質資源傾注于了國企,而民企在這一輪發展中并未獲得多少實在的資源和利益。
可是,當國有企業以極低的土地、融資和資源成本,并以壟斷的市場結構和高昂的管理成本,換取所謂的巨額利潤,其背后所反映的并不是市場效率的不斷提升。今年兩會期間,政協委員高明華曾提交研究報告指出,“國企的資產擴張和賬面利潤主要來自于稅收、信貸、資源租等隱性補貼,2001年到2008年間這三項補貼總計高達6萬億元,而同期國企的利潤總和只有4.9萬億元”。也就是說,在這8年里國企的真實利潤為負值。雖然這一計算對當下的國企有些過于苛刻,但毋庸置疑的是,目前國企利潤的豐厚,很大程度上來源于政策紅利和市場壟斷。
若刨除這兩點,并給以民企一定的市場準入機會,哪怕只是嚴格貫徹“新36條”,那么一度被稱之為“奇跡”的國企急速擴張,勢必將大打折扣。最明顯的例子是,2003年四大行剝離了數萬億元的不良資產,兩年后國有銀行紛紛改頭換面,財務報表出奇好看,這是典型的政策紅利。2009年和2010年的大量銀行信貸也多數流向國企,就連地方政府都能夠為國企擔保,動輒讓銀行安排數億、數十億的貸款。而中小企業一直處于融資困難之中,國企融資環境的明顯優勢,也讓民企與國企,根本就不是站在同一起跑線之上。所以,如果沒有這些年的政策偏向,國有企業絕對不可能有今日這般光鮮的數字。
而中國民營企業則始終面臨著投資環境不斷惡化,利潤率不斷下跌的困擾。民企不僅僅掌握的資源有限,行業進入限制重重,而且多數仍處于產業鏈的中下游,技術含量和附加值較低。
在生存環境惡劣之下,大量民間資金只能以熱錢的形式游離于資產市場,虛擬經濟在民間的非理性繁榮,成為近些年威脅實體經濟健康發展的元兇。由于利潤豐厚的領域被國企所掌控,加之政策的先天性不公平,社會氛圍的焦躁和資產價格泡沫不斷,民企經營者越來越按耐不住5%以下的低利潤。這是近期東部沿海不少城市高利貸癲狂、各種商品價格被爆炒的直接原因。
畸形的實業結構,只怕會進一步惡化實體經濟的發展。雖然2005年和2010年,政府相繼出臺了新舊“36條”來促進民資和民營企業的發展,但是至今更多的是停留在紙面,各地在執行力度方面仍有待加強。只有當代表更高效率的民企獲得大發展,中國經濟多數領域都有了相當程度的競爭,中國企業的500強,才可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500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