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有國際背景的PE來說,存在著極佳的機會:創造和發現新的投資機會,并為投資者牽線搭橋。如果擁有華爾街和中國的經驗,可以成為西方及中國企業的“避雷針”。
在中國,私募股權基金(PE)是一門熱門的生意,越來越多的投資者想要參與這個市場。
最近道瓊斯對59家投資公司(包括基金、PE、VC(風險投資公司)等)的調查顯示,發現37.7%的受訪者預計,中國的風險投資將有“顯著的增長”,還有49.1%的受訪者認為VC產業將“略有增長”。
超過50%的受訪者計劃在未來五年中,在中國開設辦事處;已經在中國成立公司的則在尋求擴張,以分享二、三、四線城市人口中心的經濟增長。這些人口中心即使經濟實力無法與美國最大的城市抗衡,其人口數量也與后者不相上下。
已經在中國開展業務的受訪者中,60%都在2011年增加了員工數量,其中大多數受訪者預計這—地區風險投資基金的規模將擴大,中國新的有限合伙人的數量也會增加。近40%的受訪者表示,2011年他們會成立一只新基金以投資中國。
在席卷全球的金融風暴中,投資者為什么選擇中國的PE市場作為避險天堂呢?有這么幾個原因。首先,中國的中產階級正在逐漸壯大,象征著一個新的消費市場的形成,這個市場需要更多好的商品和服務。政府資助和私人投資的醫療健康投資就迎合了這個趨勢。
而中央政府相信未來的增長取決于經濟從低端機器制造業向技術開發和服務業的轉型,而投資者深諳經濟增長的秘訣。這也是投資者們青睞中國市場的原因。
但是,選擇在中國經營的PE投資者們已經成為其自身成功的受害者。在相對開放的市場中獲得過豐厚回報的基金,現在受到眾多來自國外同行和國內大規模的人民幣基金的圍攻。
現在這些受困的合伙人們所看到的中國投資市場,和20年前那些生猛的投資者們所看到的新大陸是完全不同的。
對潛在的中國投資者來說,知道誰在主導這個行業的發展是有所幫助的。弘毅投資(Hony Capital)、軟銀賽富(SAIF Partners)、鼎暉投資(CDHInvestments)以及其它一批投資基金從私募股權投資業混亂的初期一路打拼生存下來,現在可以作為中國私募股權投資行業的元老劃定自己的勢力范圍。
就投資決策而言,中國國內的PE與國際同行是不同的。在中國進行投資時,中國PE參與者的投資分析并不那么嚴謹,且更傾向于依賴自己的本能直覺和對本地市場的了解。無論好壞,中國PE企業不會像國際同行那樣花費時間和金錢做盡職調查,但會依靠自己的人脈網絡來進行決策。因為中國PE企業不那么重視盡職調查,所以它們行動起來比國際同行更為迅速,因而在中國進行交易之時中國PE企業極具競爭優勢。
當一家國際PE企業的中國投資主任將一宗交易的信息發送回本國,高級投資主任在大多數情況下,他們并不像前者那樣熟悉中國,將花費大量時間討論中國的增速是否正在放緩、是否存在房地產泡沫,或者是人民幣是否將繼續升值。另一方面,中國PE企業的投資委員會并不需要花時間研究這類問題,而是直接切入投資機會的細節。杰克控股(JFP Holdings)的負責人指出,在某項中國交易中,中國投資者在短短一個月時間內就完成了盡職調查和交易,而國際企業卻表示,為完成相同的交易,他們至少需要3個月的時間和100萬美元的律師費、顧問費和審計費。
正如許多投資者所想象的那樣,現在主要聚焦中國的PE的回報率仍然很高,但是想要像最初那樣發現許多未被發掘的財富機會已經不多了。
投資者在中國投資的前景還隱含著其它風險。所有人都為中國的增長感到歡欣鼓舞,但是作為一個新興市場,它的法律制度尚不完善,市場也仍不規范。
盡管如此,中國仍然存在著大量的投資機會。中國有太多資金,而交易又太少。每家國際PE都在中國調配了大量資本,而且中國的資本來源也一天天地增長著。除此之外,中國的交易規模要比美國和歐洲小得多。盡管中國的增長速度和經濟規模驚人,然而這種不平衡狀態似乎沒有扭轉的跡象。在這種情況下,對有國際背景的PE來說,存在著極佳的機會:創造和發現新的投資機會,并為投資者牽線搭橋。如果擁有華爾街和中國的經驗,可以成為西方及中國企業的“避雷針”。
當然,中國的PE行業目前仍不能與美國相提并論。美國經濟規模是14.7萬億美元,而中國僅為5.9萬億,不足美國的一半;美國資本市場高度發達,而中國資本市場的發展仍處于相當初級的階段;最后,因為美元依然是國際儲備貨幣,來自全世界的資本能夠自由地流入流出美國。
因此,中國的風險投資模式和股權投資模式也應該與美國不同,凱旋創投(Keytone Ventures)創始人和董事總經理周志雄(JoeZhou)說。他說:“鑒于中國的資本投資機會越來越多,風險投資機構可以選擇投資與傳統產業類似但又有商業模式創新的行業,而不僅僅只是科技公司。”周志雄曾任凱鵬華盈創業投資基金(Kleiner Perkins CaufieldByers)和軟銀賽富的合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