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中李克強副總理訪港,給香港帶來了一系列的惠港措施。其中最受在港中資機構關注的,是關于RQFII及允許內地發行港股ETF的安排,尤其是RQFII,是中資機構期盼已久的政策。
所謂RQFII,即人民幣QFII政策,也就是業界近年來經常討論的“小QFII”方案。這一政策早在2010年便有中資機構向監管部門提出,初衷是希望中央政府允許境外的中資金融機構以“合資格的境外投資者”的身份,將海外市場上的人民幣投資于內地證券市場。但在隨后的一年多內,中國官方一直未予以明確回復。業界人士傳來的對于小QFII的消息也不盡相同,版本各一。盡管不少在港的中資金融機構主管多次拍胸脯說很快要實施,但這一拖也拖了有一年多。拖到后來,這些中資高管也不再愿意公開談論這一話題。
現在RQFII終于塵埃落定!那些進入香港的中資資產管理公司,終于可以進一步參與人民幣國際化,享受一杯羹。
其實這一年多,這些在港的中資機構也不著閑,幾乎家家都在備戰RQFII的產品,從產品設計到銷售渠道的挖掘,都下了不少功夫。這一年的時間,耗費不少中資公司的資源與資金。由VRQFII的推出時間—推再推,而具體的投資政策一直未有定論,別的不說,光是請律師改動準備相關材料的費用,就隨著時間的拖延與政策的變動而不斷增加。
這個政策由李克強副總理在赴港期間正式宣布,從而也解釋了為何之前監管部門一直遲遲未宣布該措施的原因——中央政府在宣布這一政策的時間與配套措施上有充分的考慮。
RQFII在內地同樣引發關注,但大多是集中討論RQFII對于A股市場的影響,但筆者認為如果按此方向理解這一政策有失偏頗。200億的RQFII最大意義并不在A股市場,而是強化海外中資企業的生存能力。
長期以來,香港的金融市場一直由海外金融機構把持,不論是投行業務,還是財富管理,抑或是基金產品,直至金融市場的服務與產品定價均是如此。中資金融機構要走向海外,應該如何生存?RQFH給了他們—臂之力。
筆者曾與幾家在港中資機構主管交流,他們對于遲遲未推出RQFI懶有微辭。原因很簡單,本來中資機構在海外發展的最佳路徑是吸引境外的資金投資A股,但目前僅有QFII通道可以投資A股,而QFII的條件很高,在港發展的中資公司的海外機構雖然也屬境外機構投資,卻還達不到監管機構的QFII資格要求。
RQFH則為這些中資機構提供了難得的機遇,大量海外人民幣需要回流,以中資機構為管道將這部分資金導入內地證券市場,將有助于減少對證券市場的沖擊。對比外管局網站提供的數據,會發現2003年中國試水QFII措施時,當年全年批出的額度也不過17億美元,首筆瑞銀的QFII規模更是只有3億美元,即使按當年的匯價折算,也遠遠小于200億元人民幣,由此可見,中央對于RQFn的開放程度要甚于QFII。
RQFll增強中資海外業務
坦率地說,這200億相對于A股市場的確并不算什么刺激因素,但為什么對海外中資企業很重要?因為迄今為止,赴香港發展的中資金融機構中,在發展主動型的公募投資產品方面仍然是相當薄弱的,這里涉及海外渠道的制約,人才的不足,對海外市場體制的適應以及在香港品牌度的欠缺等多重原因。如果從赴港發展的幾大基金公司來看,上述短板就更為明顯。和海通、中銀等券商系及銀行系不同,基金公司缺乏其他的業務支持,只能靠發公私募產品恢取管理費存活。
了解到這種背景,大家就會明白,這200億的RQFII額度對中資企業的重要性。200億的額度每年可能產生的管理費收入將以數億計,如果從QFII的發展來看,RQFII未來的增長不可限量,當然同時也要看海外人民幣市場的發展情況而定。場的發展情況而定。 從外管局披露的數據來看,去年底QFII發放額度為197,2億美元,以近期匯率計算也將達到1200億元人民幣,如果按1%的管理費計算,至少可以為中資~OLg3帶來12億元人民幣的收益,如果中資機構可以RQFII擴大其他在港的資產管理規模,則收益更高。
更重要的方面是品牌與渠道的建立,RQFII賦予中資企業獨家進入服市場的機會,這是個巨大的潛在機會。許多精明的海外機構已經看到這一點,在今年初便相繼與一些中資機構建立了聯系,以便謀求RQFII額度資源。未來中資機構完全可以借用RQFII的額度樹立市場地位,在香港建立起一個較為全面的銷售渠道與較理想的品牌形象。
從建立良好的投資業績來看,RQFII也有益中資,畢竟內地市場是他們更熟悉的戰場。過去公募產品的銷售渠道基本掌握在外資銀行手中,而私募產品主要由高端的私人銀行部門掌控。海外投資者很挑剔,如果不是有一定存活年限,有較好的風險回報收益的產品,很難獲得他們的長期青瞇,甚至在私人銀行上架這一關就被篩選掉了。但現在情況變化了,精明的香港本地和海外金融機構看得很清楚,人民幣在海外的存款利率低得驚人,香港本土的人民幣產品根本不足以吸引投資者。現在香港的人民幣存款高達5500億以上,其中相當部分是以現金形式趴在賬上,抑或只是追逐一些利率相當低的離岸人民幣債券及儲蓄產品。
如果能利用RQFII額度進入中國高收益的債券市場,或是像A股這樣海外人士不能自由參與的A股市場,將會吸引到更多的海外投資者。香港投資者基本上會同意,中資公司的內地團隊在投資A股市場或是內地的債券產品方面會更有經驗,畢竟投資A股所需的經驗與港股不同。這也有助于RQFII產品的推銷。
有鑒于此,筆者預計,隨著RQFII措施細節的出臺,數月內將有多只RQFII基金同步出臺。由于近期A股市場低迷,RQFII的投資業績應該會有不俗的表現。這對海外中資金融機構是個不錯的機會,有利于它們在香港的渠道與品牌優勢的建立,甚至借此機會改變香港的金融生態。
中銀國際副執行總裁謝涌海曾說,海外中資機構的發展壯大,才是中國金融安全的最重要保障之一。從這個角度來說,RQFII也具備了戰略性意義。但要達到謝涌海的那種樂觀境地,可能還需要海外中資金融機構進一步取得發展,看這些機構能否八仙過海,各顯神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