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是青花瓷的衰落期,后世皆以“珠山八友”及其新粉彩為民國瓷的代表。然而,在今年的拍賣市場上,民國青花瓷卻以“青花大王”王步的作品一鳴驚人,創出新高。
在2011年北京匡時春拍上,一件王步民國時期的作品“青花嬉禽圖筆洗”以620萬元落槌,加入傭金,成交價高達713萬元人民幣。此筆洗形制為圓形,上下分沿,寬腹,通體釉質光亮細膩。總體而言,此件“青花嬉禽圖筆洗”可用“質精色良”四字概括,胎體潔白細潤,質地溫潤如凝脂,色調清新淡雅,無論是作品的構思、發色、還是繪畫,都體現了王步特有的繪畫風格,稱其青花瓷繪之巔峰力作,顯示了王步獨特的藝術才華和超群的藝術功力。王步其人
王步(1898—1968),字仁元,號竹溪,晚年所作青花瓷及中國畫常署“陶青老人”,江西豐城縣人。從1907年來到景德鎮至1968年病逝,從事陶瓷美術工作長達六十余年,生平創作釉下、釉上、堆雕、刻花瓷器數以萬計,尤精于青花,享有“青花大王”之稱。其作品畫意渾厚、清新、簡潔,運筆自如、流暢,達到了形神兼備的藝術境界,成為國內外博物館和收藏家的珍藏。其主要作品有青花番里紅“葡萄”紋盤、“荷塘清翠”瓷板及“牽牛花”扁方瓶;青花“雙鲇”瓷板、“蝦月”瓷板、“菜蔬”四方箭筒,“白菜蘿卜”瓷板,“松石芝梅”圖小罐等。
說起這位“青花大王”,自然少不了提及他的人生經歷。1907年,王時年九歲,在親友的幫助下只身來到景德鎮拜青花藝人許友生為師,從許學徒五年。至1912年徒滿出師,所在工場倒閉,王只得靠畫鳥食罐為生。鳥食罐雖為蕞爾小物,但王酷愛藝術、刻意求精,很得顧主賞識,不久,陶瓷名家吳靄生便發現了他的藝術才能,于1919年聘王入瓷業美術社擔任仿古瓷的制作,朝夕臨摹明、清官窯名品,為日后創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1926年吳靄生病逝,王始擺脫仿古瓷的制作,采用水墨畫的若干技法繪制青花,制作出大方、清新的作品,一洗晚清瓷畫的繁瑣陋習,在當時的陶瓷藝術界開啟了一種嶄新的風氣。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直至解放前夕,瓷業蕭條,青花瓷器產量尤少,王只得終止探索,改弦易轍,舍青花而從事釉上粉彩裝飾,這一期間的彩繪多作人物、山水、叢菊。
建國后,景德鎮瓷業得以恢復發展,1953年,王步又振作精神從事闊別已久的青花藝術。從1953年至1968年逝世以前,是他的藝術成熟期,在這一期間,為中德、中保等國際技術合作,提供了有關釉下彩繪的文字資料和實物資料。他有巨型作品如高2.06米的萬件瓶和三尺的瓷板,亦有小巧精致的日用茶杯與碗盤。這些作品有人民大會堂的陳設瓷,亦有勞動人民喜愛的渣胎碗。其畫意渾厚、茂樸、清新、道勁,既有新的時代氣息,又有濃厚的民族風格,獲得國內外的一致好評。
藝術表現
王步的作品之所以受到世人的青睞,享有“青花大王”之美譽,主要源于王步高超的藝術表現技巧。藝術的表現技巧主要體現在藝術家的巧思和技能上,王步尊重物質的特性、在運用表現技巧上的成就尤為突出。他不但在青料的呈色上發揚了康熙時期的青花料色特點,而且在繪制技巧上更多地吸收了這一時期的長處:康熙青花分水層次多而且消晰明快,料色從濃到淡有七、八層之多,濃料不枯不澀,淡料不浮不躁。這種藝術效果比較集中地表現在山水畫面上;通過深淺不同料色的分水,產生了一層壓一層的水浪,把水光山色表現得淋漓盡致。
值得一提的是王步運用這種高超的分水技巧和中國水墨畫的文人域巧妙地結合,使他的青花藝術風格剔開生面。這是王步青花藝術成就的關鍵所在。他的作品既有清麗明凈的秀雅,又有雄健渾樸的氣勢富有強烈的藝術魅力。
此外,王步在對技巧的運用上也體現了他的藝術造詣。他的青花作品,有大寫意畫的氣勢,又有工筆畫的細膩;特別是他的筆墨情趣耐人品味。那種灑脫流暢的線條和酣暢淋漓的水浪,使人陶醉。他常提到,畫青花的勾線分水,或分水勾線,是視畫面需要而定,一般畫寫意青花則是先分水后勾線;易于表現寫意風格。畫者可以揮灑自如,不受限制。畫出的畫活潑生動、線條也保證清爽。
國畫的洗染一般是在熟紙上進行,生宣紙由于吸水性強,暈散大不易操作,效果也不會理想。何況要把這種洗染的效果運用于青花瓷上就要有變革。倘若一成不變地像工筆畫那樣一層一層地洗染的話,就違背了青花材料的特性,達不到理想的效果。王步看到了青花洗染的局限、運用分水的方法去達到洗染的藝術效果,從而使他的作品具有工帶寫的作風。如他畫大面積的荷葉、菜葉料色有深有淺表現其轉折,畫芋頭的干莖有濃有淡表現其明暗變化,畫蝦料色平整勻稱表現其透明的質感、畫茶壺又表現其立體感;特別是畫鳥類的羽毛更顯其功夫獨到。如八哥和谷布鳥,其胸腹的羽毛從濃到淡分水均勻,既表現了羽毛細松的質感,又體現了鳥的立體感,達到了工筆洗染的藝術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