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企業家都在用自己畢生的精力積累更多的財富。
但縱觀眾多企業家的發展歷程可以了解到,財富的積累不僅依靠企業自身的業務運作,對資產的投資運作也是家族企業財富管理的重要措施。企業家究竟是如何利用資產運作管理自己所擁有的企業和財富呢?為此,我們挑選一個十分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李嘉誠家族,深入剖析他是怎樣在競爭中脫穎而出、成為華人首富的。
秘密有兩個:一是資本杠桿的運用;二是資產配置。
巧用資本杠桿奠定發展大局
李嘉誠對資本杠桿的首次運用是在70年代初。當時李嘉誠40歲出頭,靠塑料花廠起家、以買賣工業地皮積累了第一桶金,但是他的資產規模和社會地位遠遠不及同時代的資本家。更糟糕的是,那個時代是二戰后歷史上第一次滯脹時期,通貨膨脹、經濟下滑,李嘉誠可謂“生不逢時”,但對像李嘉誠這樣的杰出人物來說,越是窘迫的困境,越意味著新的機遇。那么,李嘉誠是怎樣從困境中挖掘機會呢?
1972年,李嘉誠的長江地產上市了。他在上市前有一個動作,將長江地產改名為長江實業。為什么要改這個名字呢?當然最主要的是戰略轉型,但還有一個很現實的目的一一提高發行市盈率。地產企業是周期性行業,平均市盈率偏低,在全球都是如此,僅此改名,就可以讓發行市盈率提升好些百分點。這里還有兩點值得注意:第一,上市的時間點,是在山峰上;第二,融資了以后,他并沒有輕易擴張,更沒有奢侈斗富,而是韜光養晦。他在等待什么呢?
他在等待滯脹時期買入低價優質資產的機會!李嘉誠于1974年買入希爾頓旗下的永高酒店,1978年“蛇吞象”,借貸買入了資產數倍于長江實業的和記黃埔,一戰成名,奠定了家族的基石。李嘉誠的買入時機都是市場低迷的時候,節奏把握得極好。
從中看出,李嘉誠不僅精于實業經營,更善于資本運作。據港媒2010年12月22日報道,李嘉誠籌備分拆旗下內地出租物業,于2011年上半年以人民幣計價的地產投資信托基金(R.EITs)方式在香港上市。此次REITs上市籌備方案是在兩次成功打包香港物業1LEITs上市之后,李嘉誠打造的又一杰作。2011年4月29日,李嘉誠旗,下匯賢房地產信托于港交所掛牌交易,成為香港首只人民幣交易的股票。截至匯賢房托公開發售結束,匯賢房托以每股5.24元人民幣的定價募集資金104.8億元。這意味著,李嘉誠以2.7億美元的代價,換取了104.8億元人民幣的資金。
其實,早在2003年8月,長江實業就在新加坡公開發行置富REITs,該REITs是亞洲第一只進行跨國投資的REITs,所募集的資金全部被用來購買香港的5家購物商場。2005年,泓富REITs在香港上市,上市之前,工業大廈租客流動多,加租難,長江實業選擇在地產熱潮時出手,受到投資者的歡迎,籌集資金高達40億兀。
當前,李嘉誠再次借道資本市場,高買低吸,籌劃大業。李嘉誠目光敏銳,選擇當前時機發行REITs實可謂聰明至極,當前內地物業估值高企,發行REIT河以為長和系套現大量資金,為其內地進一步布局奠定資金基礎。另外,該REITs的交易、報價、股息等都是人民幣的形式,考慮到人民幣的升值空間,該基金將對境外投資者產生巨大的吸引力。多元資產配置風險化于無形
如果說上面的例證還只是證明李嘉誠投資節奏把握得很好,是一個低買高賣(低迷買入、高價增發上市)的高手,那真正促使他保值增值的就是資產配置了。
長江實業1979年并購和記黃埔之后,不斷地進行戰略調整,以平滑現金流,抵抗產業周期風險。以1998到2001年為例,和記黃埔下屬有七大行業。如果僅僅觀察單個行業的盈利增長率,七大行業的最低增長率是-50%(1998年的零售生產),最高成長率是200%(2000年能源)。
對于和記黃埔來說,從-5%到20%的波動率能夠欣然接受,但是-50%到200%的波動率卻是難以承受的。但是如果我們把這七大行業當成一個資產組合,最低的成長率是-5%,最高的成長率是20%,波幅足足小了接近10倍。為什么會這樣呢?原因在和記黃埔的七大行業之間有很強的互補性。比如1998年零售差,基建和電訊業務好;99年物業和財務投資差,但是零售卻很好;2000年零售、物業和基建都差,但是能源好;2001年零售和能源比較差,但是其它五個行業都很好。如此的資產配置可以建立現金流上的互補。
不同的業務有著不同的回報期,對當前經濟狀況的敏感度也不同。如果公司的業務大部分是回報期短的業務,盈利就會隨著當前經濟狀況而波動;如果公司的業務大部分是回報期長的業務,資金回流就會比較慢,而且因為資本投入巨大,容易出現資金周轉不靈的風險。最理想的情況,結合各種長度回報期的業務,以實現回報期上的風險分散。和記黃埔、長江實業不同業務有著不同的回報期,確保每段時間都有足夠的現金流,以資助回報期長的業務的資本投入。
從對比長江實業、和記黃埔與恒生指數的走勢來看,李嘉誠的多元化風險分散策略幾乎達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從1980年至今,長江實業、和記黃埔與恒生指數的走勢基本一致,相關度分別高達96.4%和84.89%。這說明李嘉誠產業的分散效果幾乎達到了整個市場的分散程度。
結語:
資本杠桿的應用,必須要有一份量體而作、專業而完善的財務計劃以將資本杠桿產生的效用最大化,并且能針對資本杠桿化后引起的財務風險,做最小化的處理和控制。如果說資產杠桿是長袖善舞,那么資產配置就是穩坐金鑾、左右逢源。想要做一個經濟市場上姿態優雅的舞者,擁有一個扎實的基本功能減少舞臺上的失誤。兩者的相互配合,在分散風險的同時,加快了家族企業財富積累的速度。相信李嘉誠的案例為眾多擁有家族財富的企業家提供了一個有價值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