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利率,股市低迷,房地產緊縮,為銀行理財的崛起創造了“天時”之利,風險低、收益高、品種豐富、渠道順暢是銀行理財的“地利”,國人的認同則是人和。由此,銀行理財不火都沒道理。
2010年以來,銀行理財產品呈爆發式增長,一舉搶占了公募基金相關理財的龍頭地位。2011年上半年,銀行理財產品發行規模達8.5萬億,超越2010年全年總量,而5年前,它的總規模僅在4000億元左右。毫無疑問,銀行理財正以井噴速度,在財富管理市場大肆吸金納銀。
銀行理財 負利率時代的寵兒
銀行理財市場的“大躍進”,折射出的正是負利率時代居民資產配置的重大變化。2010年2月開始至今,國內已經連續8個月處于負利率狀態。CPI從去年2月的2.7%上漲到今年7月的6.5%,相比最新的一年期儲蓄基準利率3.5%還要高出290個基點。面對躺在銀行不斷縮水貶值的儲蓄存款,老百姓這1年多來最操心的,當然是如何尋找投資渠道,保值增值。正所謂:你可以跑不過“蒜你狠”、跑不過“豬堅強”,但一定要跟上CPI。
此外,2010年4月開始的房地產調控,逼迫炒樓資金從一線城市退出。到了今年,二、三線城市在國家強制之下,開始出臺調控細則,限購、限貸等一系列政策,極大地抑制了各地區投資投機性房產需求。被“史上最嚴”調控政策擠壓出的大量樓市熱錢,也在伺機尋覓新的出路,出于避險目的的人則將錢暫時放到了銀行里。
那邊廂,儲蓄資金不斷分流,居民資產配置需求陡增,從樓市撤出的風險偏好較低的資金,也在尋覓投資機會。這邊廂,股市連續兩年牛皮震蕩、缺乏賺錢效應,房地產市場又面對宏觀調控步步緊逼的窘境,搞點藝術品、農產品、黃金吧,不是專業要求太高,就是炒作風險太大。那么選擇怎樣的投資工具,穩健安全、流動性好,又能不被CPI遠遠拋在身后?
顯然,負利率、股市低迷、房地產緊縮,為銀行理財的崛起創造了“天時”之利。而憑借極低的風險、高于存款的收益和豐富的品種,銀行理財產品充分契合了近幾年投資者保值增值的需求,從而得以迅速膨脹壯大。2010年7萬億、2011年上半年8萬億的驚人數據背后,隱含的其實只是一個簡單的市場規律。
基金不給力 銀行理財搶占市場
2009年之前,國內理財市場唱主角的一直是公募基金。按理說,長期通脹、貨幣緊縮導致儲蓄資金投資意愿加大,房地產調控背景下樓市資金伺機而動,最先受益的應該是主要投資于股市和債券的基金,卻緣何讓銀行理財半路上殺出,搶占了市場?
這里既有兩者受政策限制不同,更有公募基金近年的業績難如人愿的原因。我們以與短期銀行理財產品類似的貨幣式基金為例,其投資范圍比銀行理財產品嚴格,對債券回購、協議存款都有著明確的比例限制。而銀行理財產品更趨向于收益性,在投資標的方面也沒有太多范圍和比例限制,在資金面緊張背景下,能高比例地參與更高收益的投資。政策限制下的貨幣基金收益率自然很難敵過銀行短期理財產品。
近幾年股票型基金的業績,一直廣受基民們詬病。2010年,203只股票型基金年度平均收益率為2.64%;今年上半年股票型基金平均虧損8.03%。這樣的業績表明基金依然是在靠天(行情)吃飯,沒有體現出專家集合理財的優勢。反觀銀行理財產品,銀率網的數據顯示,2011年上半年,1-3個月、3-6個月、6個月-1年的銀行理財產品,其平均預期收益率則分別達到了3.58%、4.00%和4.43%。1年以上的產品平均預期收益率則達到了5.75%,明顯戰勝上半年5.4%的CPI。
面對收益如此不給力的基金,不僅新資金敬而遠之,許多老基民更直接選擇用腳投票。Wind統計數據顯示,2011年上半年,在有可比數據的756只基金中,有539只基金份額出現了下降,占比高達71.3%。從2007年的3萬億到如今2.4萬億,基金發展長期裹足不前,江河日下。銀行理財則抓住了這一難得的時機,攻城拔寨,從昔日的小弟弟,成長為財富管理市場的大哥大。
銀行理財 兼具安全性收益性
銀行理財產品的投資者,相當多是從銀行儲蓄客戶直接轉換而來。他們的目的就是追趕CPI,確保資金不貶值。這類投資者厭惡風險,對收益要求不太高,只要能保值增值、得到安全穩定的收益即可,畢竟這些錢本來是存在銀行的養老錢。絕大多數銀行理財產品的特點就是風險低,收益高于同期銀行存款利率,還有在此基礎上的期限靈活,種類豐富,購買方便。所以,銀行理財順應了現階段中國理財市場的現狀,這是它近年來銷售持續火爆的直接原因。
銀行理財產品種類也在根據市場形勢,不斷推陳出新,可謂是“亂花漸欲迷人眼”。例如2010年以來,銀行與抗通脹相關的理財產品大受歡迎,諸如投資黃金、信貸資產、藝術品、PE乃至申購新股等五花八門的理財產品應有盡有,且銀行為了維護信譽,產品風險極低。
此外,銀行相對于基金公司、證券公司和保險公司具有銷售渠道優勢,更接近于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投資者只要去趟銀行柜臺就OK,類似于辦理存款。銀行的便捷性是銀行理財產品得以發展,得天獨厚的優勢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