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銀行理財產品的全年募集資金為7.05萬億元;2011年,其發行規模繼續擴大,上半年銀行共發行8497款理財產品,募集資金8.51萬億元,遠遠超過去年全年的水平。銀行理財產品的“體重”猛增,是虛胖還是名至實歸。
只要對銀行理財產品稍加關注,就不難發現,2011年銀行理財產品發行規模已經在2010年7.05萬億元募集資金的基礎上,擴大到8.51萬億元,僅上半年銀行就發行了8497款理財產品,其翻番的增速令人愕然。
上半年的銀行理財產品就像是剛出爐的爆米花,小小的幾顆玉米粒,“嘭”的一下,便不再是原來的體積。尤其是短期理財產品,銷量如騰空的焰火,五彩斑斕地就躥上了天。最新數據顯示:上周(8月13日-19日)31家商業銀行共發行267款理財產品,較上一周增加42款。按照理財產品平均久期計算,理財產品吸收的存款約為商業銀行新增存款的43%。大多數理財產品的平均利率在3.24%-4.84%的水平,比上年同期高出約120BP,而少數理財產品的最高利率在6%-9%的水平,比上年同期高出約400BP。尤其是在月末或季末“沖時點”前后,理財產品發行呈現“期限很短,利率很高”的怪現象。在發行的產品中,截至上半年,期限為1.3個月的占29.28%,期限在1個月以下的占32.8%,成為銀行理財產品中發行量最大的品種。各家銀行競相發行,誰都不甘示弱,唯恐落下了這塊大蛋糕。
有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在理財產品發行數量上,股份制商業銀行占41.22%,國有銀行占36.54%,城市商業銀行占18.12%,農村商業銀行占1.55%。其中中資銀行占97.51%,外資銀行占2.49%。從2011年一季度銀行理財綜合能力排名來看,位列前三的是招商銀行、光大銀行和中國銀行。而在四大行中,建設銀行的排名繼去年底下滑1位至第11位后,今年一季度又大幅下滑至第16位。在收益率方面,國有大行發行的短期理財產品,收益率接近5%,股份制銀行和城商行的理財產品,則普遍達到5%以上。
對于銀行理財產品的快速增長現象,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這樣解釋:“銀行為吸收存款,發行大量銀行理財產品;客戶為了應對負利率狀況,也有理財的需求;加之企業有融資需求,這就造成今年銀行理財產品火爆的局面”。
僅僅半年的時間,銀行理財產品的發行量和募集資金就超過去年全年的總量,這樣的速度無疑是驚人的。然而,這卻彌補了今年房貸變化和加息政策給銀行帶來的資金缺口,尤其是在央行把銀行存款準備金利率提高到史上最高的21.5%之后,在“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背景下,銀行理財產品規模的突飛猛進,的確讓各家銀行的老總多了一個攬儲和高息放貸的“后門”,各家銀行爭先恐后的發行理財產品的行為也就不難理解了。
我們再仔細梳理一下上半年銀行存款和理財產品的規模。央行于7月12日公布6月份存貸款數據:廣義貨幣增長15.9%,狹義貨幣M1增長13.1%;6月份新增人民幣貸款為6,339億元,余額同比增長16.9%(5月份為17.1%);上半年新增人民幣貸款達4.2萬億元,占2011年7萬億元的全年貸款目標的60%左右;外幣貸款增加513億美元;上半年人民幣存款增加7.34萬億元,外幣存款增加307億美元;存款同比增速反彈至17.6%,而5月份為17.1%;且上半年銀行間市場人民幣交易累計成交91.76萬億元,日均成交7521億元,日均同比多成交1456億元,同比增長24.0%。從這組數據來看,今年上半年,銀行理財產品的發行規模已經超過了同期銀行新增存款數,這表明在銀行理財產品高利息的誘惑下,很多企業和個人選擇了購買銀行理財產品,而不是以往的銀行儲蓄。
勢不可擋的發行量和潮起浪涌的高收益率,引發了監管部門對銀行理財產品的擔心。業內相關人士透露,“可能存在違規的模式包括六種,理財資產池中涉及委托貸款、信托轉讓、信貸資產轉讓、監管套利的票據、高息攬存以及銀銀合作等行為。這六種模式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涉及多對多、期限錯配以及資金投向不明。”同時他還表示,對于資金投向明確的理財計劃是沒有限制的。
銀行理財產品最后到底是被強制成功“減肥”,還是在佳肴美味的誘惑下更加腦滿腸肥?雖然未來的發行形勢還是未知,但想來都不會削弱人們的投資熱情。
小貼士
收益率 應正確區分年化收益率和累積收益率,稅前收益率和稅后收益率。不同的收益率可能對應不同的最終收益。
投資方向 募集資金投放于哪個市場,投資什么金融產品,將決定產品風險的大小以及收益能否順利實現。
流動性 存續期間,購買者一股不能提前終止,少部分理財產品可質押,但須繳納一定手續費或質押貸款利息。
風險承受能力 正確評估自身風險承受水平及風險偏好,避免追求高收益而忽視風險。
信息披露 投資者在購買理財產品后,應及時關注銀行披露的相關產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