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美國信用評級下調,但美元頹勢已經趨于延緩,而隨著歐洲債務危機的深入,歐洲銀行業資金吃緊現象日益凸顯,拆借意愿顯著下降。從這一點不難看出,歐洲的信用問題才是金融市場的核心,而未來外匯市場的主導因素也仍將是歐債危機。

8月中旬,美國評級下調,導致股票、大宗商品等風險資產大幅跳水。但亂世之中的美元指數卻延續了前期的低位大幅震蕩走勢,并未因自身負面問題而展開新一輪下跌。
美元頹勢延緩
美國評級調降,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美元的國際儲備貨幣地位,但同時也引發了市場對于其他高負債的AAA評級國家信用被調降的擔憂。
尤其是在歐債危機逐漸升級的階段,德法已經成為歐洲穩定的關鍵,比如歐元區的法國,盡管經濟規模遠小于美國,但其國內金融業卻持有債務危機國高達5000億歐元的債券。一旦法國評級被調降,歐洲無異于釜底抽薪。因此,對金融機構安全的擔憂,可能會在法國調降評級時爆發,金融機構的流動性也可能會出現枯竭,從而重演金融危機悲劇。
這些擔憂使得市場的情緒明顯謹慎,也直接保證了美元不會大幅下挫。
其實,眼下的經濟與金融環境,使得歐元區、英國以及澳洲更加難以選擇各自的貨幣政策。市場預期其加息的概率漸小,甚至可能變相寬松。這與此前“美國保持低利率,而其他主要國家繼續緊縮”的觀點明顯不同,反倒延緩了美元的頹勢。
另一方面,對美國政府來說,為了挽回失去的AAA評級,勢必要加大赤字削減力度,這將給本已疲弱的經濟帶來又一打擊。為了穩住經濟,寬松貨幣政策成為必然選擇。其實,8月聯儲貨幣政策會議已表示,將至少維持目前0%-0.25%的低利率至2013年中期。雖然美聯儲沒有祭出QE3的大旗,但會后聲明已為未來實施Q53埋下伏筆,市場也普遍預期美聯儲推出QE3是大概率事件。
歐債危機仍是未來焦點
如今,我們可以看到,隨著歐洲債務危機的深入,歐洲銀行業資金吃緊現象日益凸顯,拆借意愿顯著下降。最近3個月,歐元Libor-OIS利差更是升至0.695%,創2009年5月以來之最,甚至高于美國。從這一點不難看出,歐洲的信用問題才是金融市場的核心,而未來外匯市場的主導因素也仍將是歐債危機。
此外,為了緩解銀行業資金困境,歐洲央行開始重啟6個月期無限量融資以及收購意大利、西班牙國債的措施。這意味著,歐洲央行開始變相寬松。雖然前期的高通脹預期,使得英國、澳大利亞的加息呼聲甚高,但英國央行和澳聯儲不僅沒有采取加息行動,反而還在8月份的會議中表露出了降息的可能性。
總體來看,美國評級調降,對外匯市場產生的直接沖擊較小,但是間接影響仍將不斷發酵。歐債危機仍是未來焦點,但其慢性病的特征,將使市場在恐慌和希望之間不斷地震蕩輪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