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動態型物理習題在物理教學中可謂司空見慣,但它們的解法靈活多變,不易于把握。在解決此種類型題過程中,我們可以借助整體思維,尋找關鍵點,巧妙運用假設法,可以化難為易,化抽象為具體,很容易將問題解答出來。在解決此種問題過程中要注意多種方法相互配合,靈活運用,才能產生更佳的效果。
【關鍵詞】動態型物理習題;整體思維;假設法;等效概念;分離法
動態型物理習題的教學是中學物理教學的重要環節之一,是反饋教學效果的重要渠道,也是物理教學考試中常見的考點。這類題型解題過程復雜多變,無固定模式,不易于模仿。因此適度地對這類題型進行探究不僅能幫助學生從不同的側面、不同的角度完善對概念、規律的理解,還能全方位地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此外加強這類習題的訓練還有利于開發智力提高能力,對培養良好的科學研究方法,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都是很有必要的。現就這種題型的解法,結合本人教學過程中一些膚淺的認識,總結出以下幾種方法,僅供參考。
一、巧用整體分析法
整體思維是以整體為研究對象,在研究物理變化過程中,從整體上把握物理現象的本質規律。巧妙運用整體分析法,可以避免復雜過程中各局部之間的相互作用,集中力量抓住問題的關鍵,突出問題的重點。
例1:如圖1所示:容器中的水面上漂浮一內有實心銅球的冰,當冰全部融化后,水面將如何變化?
分析:解決此題可對冰、銅球分別作為研究對象,研究其先后對水面的影響。但這種方法解題過程復雜,不易解答。若采用整體分析法,可以達到化難為易、化繁為簡的目的。
取冰與銅球整體作為研究對象,在冰未融化時呈漂浮狀態(如圖1),即有F=G=pgV,故V=。當冰完全融化后,銅球與冰分離,銅球沉于杯底,受到一向上的支持力N的作用(如圖2)?,F仍將冰融化成的水與銅塊作為一整體,重力G不變,但受到的浮力F′浮=G-N=pgV′,故V′= 二、巧妙運用分離法 分離法就是將多個相關聯的研究對象分離成多個單獨的個體進行研究,或將一個研究的對象分離成幾個部分單獨的研究,各個擊破,使繁雜問題得以快速解決。 例2:一艘載有石塊的小船漂浮于水中,若將石塊全部投入水中,水面將如何變化? A.升高B.降低C.不變D.無法判斷 分析:直接求解較難,可用投入前后排開水的體積來比較。 (1)投入前,整體漂浮。 F=G+G 即pgV=G+G 所以:V= (2)投入后,船石分離,石塊落入水中。 V′=V+V=+ 比較(1)、(2)可得:V排>V排′(水面下降) 若開始假設石塊用一繩吊在船下,它與在船中排開水的體積相等,現將繩子剪斷,石塊下落,船受到拉力減少,所以上浮一些,即水面下降。 三、巧尋變化規律 物理現象是其本質特征的表現,對于動態型物理習題,必須充分把握其變化過程,巧尋變化規律,運用物理知識加以解決。 四、巧借假設法 假設法指的是用與事實相符的假設,借助一定的物理規律,用簡單的過程代替復雜過程的方法。 五、巧用等效概念 此類習題解法較為新穎,解法也較為靈活。若能用等效概念進入分析,問題就很容易得到解決。 以上幾個方法是相互滲透、相互聯系的,在解題過程中要注意多種方法相互配合,靈活運用。著名教育家贊可夫曾說:“教會學生思考,這對學生來說,是他們一生中最有價值的本錢?!弊鳛橐幻锢斫處?,一定要努力在教學過程中深入研究新課改的要求,努力在教學過程中實施素質教育,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作用,教會學生學會思考、學會學習,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盡情地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最大限度地發揮他們的能力,這樣才會產生更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周修平.變化型習題解法探究.物理教學.2005 [2]張洪達.中考習題的解法.物理教師.2006 [3]董國玉.怎樣看待和解決這種題型.北京科學出社.2005 [4]陳建平.再談動態型物理習題的解法.中小學教材教法.2008 [5]冉文明.再分離法選選擇題.中學物理.2006年第7期 [6]聶可、聶映中.理科班歷年物理入學考題的歸類分析.中學物理.2007年第6期 (作者單位:江蘇省睢寧縣梁集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