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學案給學生提供更多的自學、自說、自練的方法和機會,充分尊重每個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主體人格,有利于學生創造性的發揮與施展,使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樂學、易學、活學、會學。
【關鍵詞】學案導學
一、問題的提出
前幾年單招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在單招傳統的復習教學中,采用的是“題海戰術”,訓練的目的是應付考試。其存在的問題是:
1.教與學相脫節:只有教師的“教案”,無學生的“學案”;只寫教師要講的,少寫學生要練的,上課抄題或投影,一是浪費學生的時間,二是不利于學生的課后復習。
2.題海戰術:所選習題量大、難度高,課上教師只講題,課后學生再做題,未能充分發揮例題的總結知識、形成解題技能、開發學生能力的功能。
3.教學活動:教師不是當好“導演”而是充當“演員”,學生則當“聽長”,只能被動地聽教師講,無獨立思考活動,沒有生動的競爭學習和快樂的協作學習。
4.教學方法和手段:教師把學生當作知識的容器,一味地講,不考慮學生的感受和體驗,至于學生掌握如何心中無數,更談不上對學生能力品質和創新素質的培養;教學手段單一——粉筆+黑板,未能充分發揮實驗、電腦和直觀教具的教學功能,課堂容量小,教學節奏慢,效率低下。
二、單招數學復習學案的設計與實施
1.專題的劃分
單招數學總復習的知識點多且分散,如按課本順序復習,學生做題往往是“一看就會,一做就錯”。因此,我們集體備課組的老師們根據二綱要求和數學知識的系統性,對復習內容作了重組,通過專題形式從縱橫兩方面對知識進行歸類、聯系,以求復習的針對性和實用性,收到了良好的復習效果。
在復習中具體對知識進行專題劃分時一般應體現以下兩條原則:
(1)知識梳理與能力培養相結合的原則。
根據這一原則可將職三數學專題復習知識分為基本概念、基本理論、立體幾何、數列、應用題及其概率、解析幾何和函數(包括三角函數)8大專題,同時每個大專題又可劃分為若干小專題,一般一個小專題用1至2個課時進行復習。
(2)突出重點知識復習與關鍵能力培養相結合的原則。
選擇提高學生素質的重點、難點、疑點、??键c和生長點的知識進行專題編排和設計。比如:單招中常考的知識熱點約20個,其中不少于10個在歷年高考中的重顯率為100%。
2.學案內容
每個學案包括以下內容:(1)高考復習要求;(2)基礎知識回顧;(3)知識要點;(4)典題精選;(5)知識能力訓練;(6)跟蹤訓練。
3.學案實施
(1)課前準備
學案課前發給學生,讓學生在課前明確復習目標,了解要復習什么,做好課前的一切準備工作。
(2)課堂學習
①知識結構的落實——討論:對于重點的知識一般宜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小組(前后排4人)研究模式進行,讓各層次的學生相互交流、討論、探索、匯報學案中設計問題的解決策略,促成各點的教學目標的落實,同時對學生確實無法解決的問題可在教師點撥下加以解決。
②認知方法的傳授——精講:解題匯報中應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解題見解,集思廣益,形成多途徑、多思路解題(一題多解),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
③技能訓練的實施——精練:練習是促進知識遷移,形成技能、技巧,培養能力的基本途徑和有效方法。課堂上要留出足夠的時間讓學生進行練習,此間教師應做好個別輔導工作。
(3)課堂小結
在課結束時,教師應引導學生回顧總結本課學習的主要內容、方法和技巧。
(4)課后反饋
反饋課堂教學的效果,教師一是要求學生練習,在課后對學案進行消化、整理、補充、歸納,同時對課堂上未完成的部分也在課后完成,二是完成跟蹤練習并于當天上交。教師應對每位學生的學案進行認真、細致地審閱,對其中存在的個別問題由個別輔導解決。對共性的問題則下一課集體講解,真正做到教學一步一個腳印,收到實效。
學案導學模式因為設計學生認知準備狀態的教學程序,使教師能提高45分鐘的容量和教學質量。學生有準備地、有側重地聽課,提高了聽課的質量和聽課的效率。學生能積極參與教學活動,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有利于學生創造性的發揮與施展。
【參考文獻】
[1]衣敏之.幾種探究式教學模式的研究.《數學教學》.2008.3
[2]李巧利.職高數學如何開展研究性學習.《數學教學參考》.2010.1~2
[3]王伯清.《學案導學》.2008
(作者單位:江蘇省溧陽市職業技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