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深入,時事政治在思想品德教學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變得越來越重要,它對于提高中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開闊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等方面都有重要意義。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注重時政教學,讓“時政教育”貫穿高中教學的全過程。
【關鍵詞】中學政治;時政教育;現狀;必要性;注意問題
一、時政學習之現狀
曾經一次集體閱卷中,發現一學生6道時政題錯了5道,錯誤率達90%!雖然不具有普遍性,也一定程度上說明目前時政學習現狀很不容樂觀。可能是應試教育導致學生的學習負擔過重,許多學生認為背書、做題都來不及,覺都不夠睡,哪有閑功夫關心時政?從而“兩耳不聞窗外事”,對當今國際國內大事以及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政策一概不知。
從教師層面說,有的教師對時事政策不聞不問,把時事政策教育置之度外,一切等到高三才來突擊或是對時政一知半解,于是干脆不說。
二、學習時政的必要性
思想政治課是時代性很強的課程,理論聯系實際,是其生命力所在,把時政教育與政治課教學相結合,可以引導學生運用課本理論和觀點來觀察和分析社會熱點現象,加強學習政治的實用性和趣味性,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分析是非的能力,可謂一舉多得。
1.從應試角度看:
首先,從高考來說,時事政治已成為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內容的重要補充。我們不難看出, 近年來,政治高考的一個鮮明特點就是把時事熱點材料與教材基本理論知識相結合,時事熱點問題不僅僅局限于選擇題中, 甚至主觀性試題無一不是迎合著時事熱點、重點問題,突出對學生理解、分析、運用等能力進行綜合考查。因而,高中政治課教學在進行基礎知識教學外,要不斷加強時事信息內容的注入。
其次,從高校自主招生來說,筆試內容與時政有所結合,以2010年高校自主招生為例,清華、上海交大等五校聯考的作文題,要求考生論述網癮治療方式;北大、香港大學等校聯考涉及低碳、能源危機、哥本哈根會議、煙草稅等。面試內容則與時政結合得非常緊密。同樣以2010年高校自主招生為例,北大試題涉及索馬里海盜、氣候變暖、中國外匯儲備等;清華大學試題涉及哥本哈根會議、高房價、武廣高鐵等。可以看出,無論試題如何不同,高校希望招收的學生應該是:德才兼備、知識豐富、實踐能力較強、思維活躍、心懷祖國人民、擁有國際視野、綜合素質較高。這充分說明平時要注重學習時政,如此才能開闊胸襟,登高望遠。
2.從提升能力、提高綜合素質角度看,時政學習使學生樹立了“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思想,同時也鍛煉了學生的組織概括能力,使學生變得活潑、開朗、大膽,提高了學生的心理素質。學生透過時政這扇“窗口”不僅了解國內外大事,而且能理論聯系實際,提高分析判斷能力和思想認識水平。
3.從德育功能角度看,有利于引導中學生養成關心國家大事的習慣,激發他們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的情感,并在活動的過程中讓學生學會思考、學會探求真理的方法,逐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三、時政教學應注意的兩個問題
首先,也是最為重要的,教師自身一定要培養、保持對時政的興趣。
事實上,有不少教師自身對時政也是敬而遠之的,可能認為對學生講時政無異于對牛彈琴,故而不愿意講;也可能自己對某些時政不甚清楚,故而不敢多言。很難想象,教師從不講時政,而學生卻能主動學習、熟練掌握時政。
因此教師必須培養、保持對時政的興趣。古人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教師自己對時政提不起勁,又如何要求學生學好時政?教師對時政感興趣,對時政的來龍去脈一清二楚,必然愿意與學生分享;教師能長期積累時政素材,輔以中肯、精妙的解讀,學生必然愿意傾聽。所以,時政教學的源頭在教師,教師愿意講、講得好,學生就愿意聽、愿意學、學得好。教師對時政的熱情和敏感,能在不知不覺中感染學生,喚起學生學習時政的欲望。
其次,最大限度地讓學生參與時政,而不是教師唱獨角戲。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教師的“教”是為了學生的“學”。而教師教得怎么樣,則取決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作用發揮得如何,而不是、也不能單純看考試的分數。
中學生對人、對事有自己的認識,他們一般不愿接受說教,自我表現的欲望十分強烈。所以,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上講臺進行時政評述,使他們有機會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華。學生在準備的過程中,學會查尋有關資料,學會篩選、整理、歸納,并運用課文中所學到的理論觀點進行分析、研究并闡述。這不僅可以讓學生在準備過程中關注社會,同時又能讓學生在參與中去親身體驗,讓學生由被動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學習和探索,這無疑極大地提高了時政教學的效果。
總之,時政學習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要有興趣的支撐,要講究合適的方法,要有師生的同心協力等。但無論多么困難,我們都要有決心:關心時事,情系天下;“悅”讀時政,立志成才!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浦口中等專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