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言文是我國幾千年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彰顯著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入選教材的文章幾乎無一例外都是流傳千古的經典名篇,如果我們能夠充分地認識并積極地開掘,它將是學生說話的一座富礦。筆者嘗試結合文言文教學,對訓練和提高學生口語表達能力進行探討。
【關鍵詞】文言文;開掘;口語;訓練
前言
文言文教學是當前中職語文教學中最薄弱的環節。長期以來,語文教學中片面追求文言文閱讀應試對策,把文質兼美的課文割裂成支離破碎的零散知識,忽視文言文對提高學生素養的整體功能。對于學生來說,文言文因年代久遠的關系,與現代漢語的差異太大,他們深感學習之難;還有的同學認為,文言文與我們這個時代距離太遠,與生活關系不大,學而無用;有的甚至認為中職語文應該取消文言文。
基于當下文言文教學的弊端,我認為,解決問題的關鍵在于文言文教學目標的科學定位。既然不少學生認為文言文毫不實用,一些專家也認為“文言文在現代社會已經失去了生命力”,我們何不抓住“實用”來做文章,讓中職文言文煥發出“實用”的生命活力呢?
其實,文言文雖為前世之作,但它并沒有隨古人的消逝而湮沒,相反,入選語文教材的文章,往往有其經典性,文質兼美。如果我們能充分認識并積極挖掘,它將是培養學生口語能力的一座豐富的寶藏。筆者嘗試結合文言文教學,對訓練和提高學生口語表達能力進行探討。
一、通過學習文言文,豐富語言積累,提升交際效果
中國的古文化源遠流長,文言詞語中蘊含著無盡的寶藏。對中職學生而言,它也是提高口語表達能力的關鍵:文言文的言簡意豐,遣詞造句的考究,深刻的思想性等都是他們說話的豐富營養。名家名篇的語言不僅規范典雅,而且有著強大的生命力,具有白話文所不能替代的獨有優勢。諸如:《赤壁賦》中的“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勸學》中的“學不可以已”, 《師說》中的“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還有《琵琶行》中的“別有幽(憂)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步出夏門行》中的“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等千古佳句,至今猶活躍在人們的語言中。
學習文言文還可以積累成語,積淀語言。現代漢語中的成語,既言簡意賅而又博大精深,以其表達精練、形象生動的特點,傳承了中華幾千年豐富的歷史文化。成語的流傳大部分來源于古代的文獻典籍。例如從孟子的文章中就可提煉出不少常用的成語,諸如:揠苗助長、五十步笑百步、一暴十寒、出類拔萃、左右逢源等;通過學習《廉頗藺相如列傳》一文,學生可以掌握以下成語:完璧歸趙、價值連城、布衣之交、刎頸之交、兩虎相爭等;而在《勸學》這篇文章,學生可以找出這些成語:青出于藍、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學生常記常背這些名篇佳作中新鮮的詞語,精彩的句子,感受其中噴薄而出的思想情感,呼之欲出的藝術魅力。久而久之,他們的語言倉庫就會變得豐富起來。不僅寫文章得心應手,而且講起話來也能出口成章,文采斐然,正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也。
現實生活中,雖然人們不用文言文溝通了,但在生活中,文言文仍然發揮著巨大的作用。許多精彩的表達,許多成語典故和精辟論述,可以直接拿來為我所用,文言文高度的概括力在很多場合大放異彩。例如:一位學生以“問”為話題這樣說道:“……生活中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有的人遇到問題,喜歡刨根問底,一定要弄個明白。而有的人卻害怕問題,不敢正視問題,更不愿意提出問題。孔子曾說“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又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意思就是告誡我們,只有好問的人,才能真正體會到學習的樂趣。清代劉開說得好:“好學而不勤問,非真能好學也!”
像這樣,能夠適時恰當地引用名言警句進行論證說理,賦予內容歷史的厚重感和思想的深度,將使談吐言辭縝密且具有說服力,容易引起聽眾的共鳴,起到很好的交流效果,人際交往的層次也隨之提升。
二、學習文言文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1.通過朗讀增強語感,提高語言感受能力
語感是在反復的語文實踐中形成的一種高級語言習慣,它的獲得依賴于長期的語文實踐。有道是“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這些真知灼見,提示了文言文朗讀教學是培養語感,進行語感訓練,提高表達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徑。用高低、強弱、緩急、長短的語調,把文章中的神情理趣,通過朗讀表達出來,使學生如臨其境,提高對語言的感受能力。例如,朗讀《鴻門宴》時,可以用昂揚急促的語調朗讀樊噲闖帳的一番話,讀出樊噲的憤怒,使學生感受樊噲忠誠與耿直,堅毅與勇敢。
學生朗讀過程也是廣泛汲取語言營養的過程,反復朗讀之后,平時難以講清的語言規律、搭配習慣等語感難題就會在不知不覺中迎刃而解,收到了潛移默化的效果。學生不僅可以在寫作時模仿,還可以在說話時對照,脫口而出,旁征博引,從而達到思維精密,情感豐富,文字表達和口頭表達迅速趨向準確和生動。
2.學習和借鑒古人語言技巧,增強口語魅力
打開語文課本,我們常會對古人高超的說話藝術拍案叫絕。在威風八面的秦王面前,藺相如憑著三寸不爛之舌,挫敗秦王的陰謀,使和氏璧平安歸趙;燭之武在劍拔弩張的敵對情勢下,勸服秦伯不僅撤走了圍鄭的秦軍,反而派兵保護鄭國;他們高超的語言藝術,委婉曲折之中,飽含深刻與犀利,達到了預期的目的,體現了他們機智善辯的外交才能。賞析文中人物的說話技巧,對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不無裨益。
葉圣陶先生曾經指出:“語言文字的學習,就理解方面來說,是得到一種知識;就運用方面說,是養成一種習慣。這兩方面必須聯成一貫;就是說,理解是必要的,但是理解之后必須能夠運用;知識是必要的,但是這種知識必須形成習慣。語言文字的學習,出發點在‘知’,而終極點在‘行’;到能夠‘行’的地步,才算具有這種生活的能力。”
因此,我們教授文言文,不能僅停留在落實字詞句上,而應在掌握字面意思的基礎上,理解文章內涵,研討文中展示的高超的語言藝術,使學生從中受到教育熏陶,掌握語言表達技巧,提高口語能力。
例如在《唐雎不辱使命》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充分利用“唐雎婉言拒絕秦王的說話技巧”,向學生講授“拒絕的藝術”,對學生進行口語訓練。當初秦王要求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純是詐騙。唐雎從容地說明安陵君不肯易地是因為“受地于先王而守之”,并非故意違背秦王的意愿。這不僅婉言拒絕了秦王的易地要求,還暗暗告誡秦王不要輕舉妄動。
一位學生模仿唐雎,這樣拒絕朋友的邀請:“這部電影是新影片,我也很想看,可是明天要上課,我還有不少作業要做,電影只好割愛了,真對不起。”用其他的事推掉不愿意做的事,是最常見的拒絕方式。通過訓練,學生懂得了拒絕也是一門藝術,只要拒絕是真誠的、合理的,就會得到別人的理解和尊重。
同樣,結合《鄒忌諷齊王納諫》這篇課文,我向學生講授“委婉術”, 鄒忌的諷諫之法確實有效,他首先分析了妻、妾、客“美我”的原因是“私我”、“畏我”、“有求于我”,自己因而受到了欺騙。接著啟發齊威王“宮婦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內”莫不“私王”、“畏王”、“有求于王”。由此推出,國君聽到的常常是溢美之辭,以致受到蒙蔽。這里,鄒忌沒有直接批評齊威王,而是以事設喻,啟發誘導齊威王看到自己受蒙蔽的嚴重性,使他懂得納諫的重要性,鄒忌以自己的親身經歷為依據,推己及人,具有強烈的說服效果。語言委婉、含蓄、娓娓動聽,使人易于接受。
學生學習了鄒忌的勸諫藝術,在批評同學時,不再直白地說:“你為什么這么笨?出這樣的錯誤……”,而換成婉轉的說法:“你出這樣的錯,可能是不小心,缺乏經驗造成的,與你能力沒有關系……”,而“你必須聽我的,改變那種做法,否則……”,這種命令式的口吻變成了既客觀又藝術的說法:“這種做法不符合學校規定,會帶來很多麻煩,我們看看怎樣做才更好。”經過有關“委婉術”的專題訓練,同學們懂得了在與同學、父母、師長等的交往過程中,在向對方提出意見或建議時,人們如果能講究說話方式,語言含蓄委婉,曉之以理,動之以情,那么忠言完全可以順耳,對方也會愉快接受。
在講授《晏子諫殺燭鄒》這篇課文時,我結合課文內容訓練學生的聽話能力,齊景公因為燭鄒沒管好鳥而要殺他,晏子給燭鄒委婉地列舉了三條罪狀,其實并不是讓齊景公殺了他,而是婉轉地提醒他,殺了燭鄒會影響齊景公的聲譽,并造成極壞的影響。景公明白了晏子的言外之意,結果沒有殺燭鄒。
教學中,我設計了“聽話聽音”的比賽環節,教師讀,學生聽,小組搶答,其他組學生評價,教師判斷正誤。這是在比賽中教師給出的其中的一個題目:“世界上第一架飛機的制造者萊特兄弟在試飛成功后前往歐洲旅行,在法國舉行的一次酒會上,各界人士紛紛要萊特兄弟演講,萊特無奈,只說了一句話:‘據我所知,鳥類中會說話的只有鸚鵡,而鸚鵡是飛不高的’。問題:萊特這樣說的言外之意是什么?”通過比賽,學生理解了在與人交談的時候,既要注意自己的言辭,有時候也需要揣摩別人話中的弦外之音, 這樣才不會造成尷尬的局面。
呂叔湘先生曾經說過:“學習語言不是學一套知識,而是學一種技能。”這句話強調了在語言學習過程中實踐的重要性。學生在課堂上學到的東西,要在別處有廣泛適應性,學生才能學得有動力,學得有效率。
結語
結合文言文教學,培養中職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使我較好地解決了中職文言文教學中長期存在的理論教學與實踐訓練相分隔的狀況,突出了口語交際教學的價值與作用,極大地提高了教學效率。我在教學中受益匪淺,學生、家長普遍感到滿意。在2009年6月我對所任教的班級學生進行了調查問卷,95%以上的學生認為在學習文言文過程中,結合口語交際訓練,自己的口才有明顯提高,其中50%以上的學生認為有了較大的提高。通過對07、08級實習生的詢問調查,大多數學生反饋口語交際的訓練使自己更能勝任工作崗位。在2010廣州市第二屆美文朗誦表演大賽中,我輔導的參賽隊取得了該大賽三等獎的較好成績。
我們改革文言文教學,剛剛邁出了第一步,如何深入認識和研究語言教學的規律,運用到文言文教學實踐中,為文言文教學尋找出路,提高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興趣和文言文教學的有效性,將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
【參考文獻】
[1]李寶初.文言文教學法[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
[2]李海林.言語教學論[M].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2000
[3]潘慶玉.語文新課程理念與實施.山東教育出版社.2004:6
[4]呂叔湘.談語言的學習與教學.商務印書館1983
[5]王剛.交往中聽與說的技巧.第一版.地震出版社.2006:1
(作者單位:廣東省廣州市信息工程職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