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925X(2011)09-0156-01
《新課程標準》中倡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實踐創新的學習方式,強調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生活背景出發,為學生提供充足的進行數學活動和數學交流的機會,促使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同時能獲得廣泛的數學經驗。學生學習數學是一種積極有意義的行動,需要激勵、推動他們學習的內部動力,從而達到學習目的,而這種內部動力產生于學習需要。只有當學生有了學習數學的需要和愿望,才會出現一種激勵、推動自己去學習數學的心理力量,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為了滿足這種需要和愿望,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應從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考慮,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設計富有情趣的數學教學活動。針對他們和這一年齡特點和思維特點,如何在教學過程中上好數學課,讓使學生愛學數學,樂學數學,會學數學。我在日常的教學實踐中總結了以下幾點:
1 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創新思維
營造情境問題的氛圍,架起了實現生活與數學學習之間、具體問題與抽象概念之間聯系的橋梁。使學生積極地參與、體驗,并在已有知識經驗的支持下,自主能動地探索,實現數學的再創造。問題情境具有強烈的吸引力,能激發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引發學生的創新性思維,因此,老師在教學活動中應該有意識地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探索新知的欲望,引導他們體驗解決問題的快樂,從而促進創新性思維的發揮
例如:在教學“小數的性質”時,我設計一個有趣的問題,誰能在3、30、300后填上合適的單位,并用等號將它們連接起來?學生都為之感到新奇,議論紛紛。有的說加上米、分米、厘米可得到3米=30分米=300厘米,此時老師提出能不能用同一單位把上面各式表示出來,于是學生就得出3米=3.0米=3.00米,3元=3.0元=3.00元,對于這幾數之間是否相等正是我們要學習的“小數的性質”,這樣的情境創設,形成懸念,培養了學生對知識探究的能力和習慣。
2 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興趣,是一種帶有強烈情感色彩的欲望和意向,是形成創新動力的重要基礎,是學生學習的內驅力。大家都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最具有推動力的一種東西。興趣是構成小學教學的基礎,也是培養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基礎,創新與興趣是緊密在一起的。只有對學習感興趣后,學生才能自主地、自覺地去觀察、研究和探索。所以, 針對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點, 在每節課的開始,我都會精心設計一個生活情境,意在引起學生的注意,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讓學生真正感到數學并不是那么難,它就存在于我們周圍,就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例如,在教學《統計》這一內容時,我針對小學生對自己的生日記得特別牢這一特點,先讓學生說說自己的生日是怎么過的,分別來了哪些客人,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接著說道:“大象伯伯今天也要過生日了,請小朋友看一下,他家來了多少客人呢?”這時學生的興趣高漲,爭著說自己的發現。這時,我抓住時機又問:“你還想知道些什么呢?”因為這情景是學生所熟悉的,學生又提出了許多問題,課堂氣氛顯得尤其熱烈。對老師繼續引導學生進行后面的收集整理數據的教學起了一個很好的鋪墊作用。
3 創設合作情境,激發探索欲望
數學教學過程是一個特殊的認知過程,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是學好數學的關鍵。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說:“兒童的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切斷動作與思維的聯系,思維就不能得到發展。”小學生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很難在認知過程中只憑借老師的講解來獲取數學思想和數學思維方法。因而在教學過程中,努力使學生在實踐中感知,充分發揮學生的潛力,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來獲得知識,真正達到“我做過了,我理解了”這一目的。并且由于一年級學生的單獨動手能力還比較弱,比較樂于和同伴共同來做一件事情。這個實踐活動我一般是采用變“單獨學習”為“集體合作”。
例如,在教學看一幅圖寫出兩個加法算式時,我讓學生分成前后四人一組,然后讓中的一個學生按要求圓片。先放四個,再放兩個,然后讓學生說說看到的圖,并列出相應的算式。這時,分歧就來了,有的小朋友說:左邊有三個圓,右邊有兩個圓,一共有幾個圓?算式是3+2=5;而有的小朋友說:左邊有兩個圓,右邊有三個圓,一共有幾個圓?算式是2+3=5。為什么同一幅圖,卻會得到兩個不同的算式呢?這個問題一下引起了學生的注意,有的甚至走下座位,說要看看對方的小朋友是不是看錯了,后來通過自己的觀察,學生發現原來是因為看圖的位置不一樣,所以才會得到兩個不同的加法算式。當學生自己得出這個發現以后,對老師下面要教的例題,根據一幅圖寫出兩個加法算式,就不僅僅是只停留于怎么寫,而且還知道了為什么能寫出兩個算式。是真正地讓學生理解了知識的形成過程。
4 創設游戲情境,體驗成功喜悅
小學生一般都好表現,如果你讓他men展示一下學會的新本領,他的積極性會很高。如果在表現過程中他獲得了成功,那他以后學習的勁頭就更足了。這種成功的喜悅會使他產生更高的學習興趣,而這種興趣又能再次激發起他的探究欲望,探究的成功又再次促進興趣的萌生,由此,形成一種良性的循環。 因而,在每一堂課尾,我都安排了“精彩表現三分鐘”。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以各種可愛小動物為載體,讓學生來充當助人為樂的小英雄。例如,給蜜蜂引路,送小鳥回家,幫幫小熊吧,請你做裁判等各具特色的游戲環節,使學生在游戲中運用學到的知識,既檢查了學生對本段內容的掌握情況,又使學生在游戲過程中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從而使他真正體會到數學的作用,使他產生學好數學的愿望。
總之,我覺得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勵。如何在課堂教學中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真正參與到學習中來,真正體現出《新課程標準》中所提倡的讓學生在自主探索中來掌握知識這一目標,還有待于我們老師在教學中不斷地摸索,不斷地努力!
參考文獻
[1] 《走向高效能的教學》,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 《小學數學教師》,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
[3] 《小學教學設計》,山西教育報刊社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