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1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925X(2011)09-0166-01
1 以境養情:根據音樂作品的風格、情緒和具體內容創設相應的情境
設境的方法多種多樣,可以講故事,觀看繪畫和音像資料、即興表演等。通過情境的創設,學生的視覺和聽覺都被調動起來,達到如見其景、如臨其境的效果。恰當地設境可以營造與音樂作品相適應的氣氛,有利于幫助學生更好地感知、理解音樂作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欲望,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創設什么樣的情境,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教學內容的需要來決定。例如,教唱《中國少年先鋒隊隊歌》,為激發學生熱愛黨、熱愛社會主義的情感,樹立做一名合格的共產主義接班人的信念,教師可以采用講故事創設情境。在學唱前,教師用形象、生動并富感染力的語言,講述英雄小八路的故事。當學生聽完故事后,教師再進行啟發和引導,號召全體學生向英雄小八路學習,長大做一名共產主義事業的接班人。這樣,學生在英雄小八路事跡的感召下,通過學習這首歌曲,在他們心靈中就種下了一顆革命的種子。
2 以情激情、以情啟思、以思促情
學生的情感是靠教師激發、調動的,同時學生之間互相激發,產生互動。音樂課堂上應該是一種師生互相交流,互相變換角色的過程,從而產生互動激情的環境,這是實現情感教學的前提。我們常說“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就是這個道理。在音樂課上或在音樂活動中,教師就要把握這個“情”字,就如教師是音樂知識火花的點播者,使學生與教師水乳交融,融為一體,使音樂流動起來。教師以自己的情志牽動和激發學生的情,“轉軸撥轉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教師要善于把情感寓于音樂教學之中,用真實、誠摯的情感去啟發、感染學生。要做到以鮮明的藝術形象和豐富的感染力為學生示范(演唱、演奏、指揮、表演、創作等)。要努力通過自身情感的充分投入,緊緊地吸引住每一位學生,引導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音樂活動中,用音樂的魅力去感染學生,使學生獲得情感上的共鳴。例如,指導學生欣賞《京調》一課時,我用充滿激情的音調,向學生講解了《京調》是一首歡快、活潑、悠揚的曲子。同時,我用抑揚頓挫的語氣講解了京劇是我國的民族藝術、是國寶,為了提高學生的興趣,我運用電教多媒體,生情并茂地講解了扮演京劇的四個行當,“生、旦、凈、丑”及各自的表演特點。通過教師情感的表現,學生興奮起來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師生的情感自然和諧地融匯為一體。
3 體態語言,二者結合,表達情感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情感必須以一定的方式表達出來,并傳遞給學生,才能以自己的情感去感化學生。如果一個教師本身并無情感可言,或者自己的情感傾向不為學生所知,根本就談不上去感召學生,教師表達和傳遞情感的方式很多,但最直接、最快捷的就是教師的語言和體態。教師啟發、引導學生的情感時,要富有激情和藝術感染力,在語調、語速上做到恰到好處,力求準確、生動、清晰、抑揚頓挫,生動地塑造音樂形象。引導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音樂活動之中,從而達到教學的目的。
教師的語言是打動學生的主要媒介,但平淡的語言是達不到預期目的的。這就要求教師在表達自己的情感傾向時,要有感染力,要注意語調、音量等各個因素的變化,同時使用的語言也要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例如,介紹作家聶耳時,如果按下面的語言進行評述,就容易被學生所接受:聶耳是我國特別有名的作曲家,他為抗日救國盡了最大努力,他通過寫歌曲來喚醒中國人民的抗日意識,號召同日本鬼子作斗爭。同學們,你們說聶耳為什么這樣做?(回答后教師繼續)因為聶耳熱愛自己的祖國。同學們,聶耳這樣一個偉大的作曲家那么愛國,我們應不應該熱愛我們的國家呢?如果有人欺負中國人,我們應該怎么辦?
4 抓住音樂要素,深化情感體驗
音樂語言是作者傳遞情感的媒體,作品中的關鍵樂句和音樂的高潮處,往往是作者情感噴發的火山口。正確分析、把握理解音樂元素,如音高、音速、節奏、旋律、調式、和聲等,在關鍵樂句和音樂高潮處起什么作用,引導學生在演唱中感受和碰撞,是深化學生對作品情感體驗的有效方法,它能使學生在內化和吸收中,迸發出情感的火花。
音樂教育以審美對象來激發人的審美情感,使受教育者通過親身的情感體驗,而獲得心理的滿足、情感的共鳴,使情操得到陶冶。音樂教學是在教師的組織、引導下進行形式多樣的音樂實踐活動,感受和表現音樂的情感。由于中學生生活閱歷不深,缺乏活動經驗,因此它的情感體驗淺顯。因而,對低年級必須適應其生理、心理特點進行生動活潑的演唱,演奏和聆聽一些愉快活潑、悠揚優美的歌曲。隨著年齡的增長,生活知識逐漸拓寬,情感不斷豐富,可以逐步擴展到不同情感、富于變化、較為復雜的音樂作品。使學生把自身的生活體驗與情感表達結合起來,使他們能逐漸從現實生活的情感體驗中不斷豐富和積累不同情感及相應的音樂語言的表現方式。例如:知道明朗雄壯的音樂多用大調式表現;柔和憂郁的音樂則多用小調式表現。當音樂表現奮發急促時,節奏緊張且句法短促;表現委婉柔和時,節奏和緩且句法悠長。上行音調多表現昂揚向上的情緒,而下行的音調則常與悲哀、痛苦相聯系等,這些都是音樂表現方式的一般規律。
綜上所述,音樂教育從本質上說是一項塑造“人”的工程。通過對人的審美能力的發掘和培養,達到對人的心靈陶冶和情感塑造。在音樂教學中,通過師生互相交流,互相變換角色,產生互動,讓學生在濃厚的興趣與在情感的投入中學習到音樂知識和技能。音樂教育只有在對真、善、美統一,知、情、意的理想人格的塑造中發揮其獨特的作用,才會實現其真正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