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925X(2011)09-0063-01
禾本科植物,秋種,冬長,春秀,夏實,受四時之氣,故為五谷之精品。小麥是世界上種植最廣的糧食作物之一,是人類最主要的食物來源,在我國是僅次于水稻的主要糧食作物,我國長江以北大部分地區人們以此為主食。
1 營養價值
營養豐富每100克含熱量350千卡、蛋白質9.4克、脂肪1.4克、糖類75克、膳食纖維2.8克、生物素185毫克、葉酸微8微克、泛酸0.7毫克、煙酸0.47毫克、鈣25毫克、鐵0.6毫克、磷162毫克、鉀127毫克、鈉0.2毫克、銅0.26毫克、鎂32毫克、鋅0.2毫克、硒0.32微克、維生素A11微克、 維生素B10.24毫克、維生素B20.07毫克、維生素B61毫克、維生素1217.3毫克、維生素E0.3毫克、維生素K0.3微克。
1.1 食補功效;傳統醫學認為小麥具有養心安神、除熱、止渴、益腎、回乳,以及治煩熱、臟躁、消化不良等功效。
1.2食用方法;小麥的食用方法很多,如小麥粥、面條、餃子、饅頭、面包、各種餅、油條等。
1.3 食用宜忌;所有人都可以食用。
1.4 妙用食物;小麥紅棗粥,自汗盜汗:用小麥40克,紅棗10個,龍眼肉10克,加水煮熟食用。
2 栽培技術
“揚麥158”是由江蘇揚州里下河地區農科所育成,是一個繼揚麥5號后又一個突破性的小麥新品種。我鎮近幾年引進“揚麥158”試種。該品種表現穩產高產、抗性好、適應性廣,深受農戶歡迎,常年一般畝產250公斤,高產田可達近300公斤左右。
該品種特性,屬春性,幼苗直立,葉片深,分蘗中等,穗型較大,成穗率高,熟期與揚麥5號相仿,全生育期195天左右,穗型長方形,芒長成扇形;白殼紅粒,角質,腹溝較深,籽粒飽滿,每畝有效穗28-30萬,每穗實粒40粒左右,千粒重40克以上。
2011年對該品種進一步高產栽培技術研究,試驗設在我鎮運東村一農戶,面積1畝,前作為水稻,播種方式撒播,作二熟制試種具體總結如下;
2.1 田間生育期情況及群體發展情況
2.1.1 田間生育期情況;試驗田于2010年11月1日撒播,每畝基本苗25.8萬,11月7日齊苗, 12月6日始蘗,有效分蘗臨界期為12月21日,最高苗12月22日,2011年4月12日始穗,4月15日齊穗,5月22日成熟收割。
2.1.2 群體發展情況; 每畝播種量8公斤,發芽率92%,出苗率78%,每畝基本苗25.8萬, 每畝最高苗數57.5萬, 每畝有效穗28.2萬.主莖葉齡10張。
2.2 播前整地準備及種子處理適時播種
2.2.1 試驗田整地;前作種植水稻,故老雜草較少,因此播前沒有除草。播前4天翻耕一次,翻耕后盡可能使田面平整,要求近水源且內外三溝配套,確保能灌能排,畦寬140厘米,溝寬溝深各30厘米,畦面力求一致,有利于出苗和便于肥水管理。
2.2.2 種子處理適時播種。播種前在睛天曬種,提高種子發芽率和消滅種傳病害等. “揚麥158”最適播期在10月底至11月上旬播種左右,試驗田于2010年11月1日撒播大田。
3 播后田間管理
3.1 化學除草。播后到收獲只除草一次,于2011年2月13日每畝用高滲異丙隆200克兌水40公斤細噴霧。
3.2 科學施肥。2010年12月14日分蘗期,每畝施碳銨20公斤加磷肥20公斤作追肥;2011年1月18日每畝施高濃度復合肥15公斤作追肥; 1月30日每畝施人糞20擔作追肥;2月9日每畝施尿素7.5公斤作追肥。總施肥量作合純氮14.1公斤,磷為7.05公斤,鉀為4.25公斤,符合作物生長需肥要求.
3.3 病蟲害防治 整個生育期蟲害主要防治蚜蟲,病害主要防治赤霉病等。4月12日每畝用多菌靈80克兌水40公斤細噴霧.為第一次防治赤霉病;4月20日每畝用多菌靈80克加毗蟲啉50克兌水40公斤細噴霧.第二次防治赤霉病并兼治蚜蟲.
4 試驗結果與分析
4.1 產量與效益; “揚麥158”于2011年5月22日收獲,實收畝產303.5公斤(理論畝產450.7公斤),按2011年收購價每公斤2.2元計算,每畝產值666.7元,扣除承包費、機械、肥料、農藥、種子、用工等成本283.1元,每畝利潤384.6元.相對于另一個品種“揚麥11”(每畝利潤258元),多增收126.6元,增幅49.06%.獲得了一定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4.2 經濟性狀;“揚麥158”植株高度91.6厘米,穂長8.6厘米,小穗數16.6個,每穗實粒數44.4粒,千粒重41.5克,理論畝產達450.7公斤,實收平均畝產303.5公斤。為我鎮進一步推廣打下良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