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925X(2011)09-0127-01
【摘要】
在新課程理念下,課堂教學應在教師的啟發誘導下,為學生提供充分自由表達、質疑、探究、討論問題的機會,讓學生通過激趣引題,自學探究;自主思考,獨立探究;主動鉆研,合作探究;明理強化,實踐探究,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其自學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 自主探究 教學實踐
《小學數學課程標準》就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的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一個更加重要和可行的方式。”根據這一基本理念,在教學的整個過程中,教師應該對課堂教學內容進行充分的課前設計,在教學的過程中與學生進行心靈的溝通,通過創設出一個民主、自由而和諧的教學氛圍,借此來充分的調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使得學生積極的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成為學習的主人,這樣能使得小學數學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學數學探究式課堂教學主要是指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用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去解決問題的學習方式。教師的主要角色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其實質是讓學生學習科學研究的思維方式,從而培養學生主動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
1 激趣導入,自學探究
教師一堂課的開頭就像一塊無形的“磁鐵”,雖然只有短短的一兩分鐘,卻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情緒,打動學生的心靈,形成良好的課堂氣氛。教師簡短的導入是為學生自學探究作鋪墊,學生有了濃厚的興趣,就會主動地進人自學探究階段。通過問題情境的創設,使學生明確目標,給思維以方向;同時產生強烈的欲望,給思維以動力。
如教學《簡單歸一應用題》時,可以先給學生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如果現在要求很快測算出全班50位同學在一分鐘內大約一共能跳多少下脈搏,怎么來測算呢?
生1:可以先統計全班每位同學一分鐘跳多少下脈搏,再把它們加起來。
生2:這樣太麻煩了,只要先測出一位同學一分鐘跳多少下脈搏,再乘以50就可以了。
生3:這個辦法不可取,如果選出的這位同學跳得快,算出的得數就太大了;如果選出的這位同學跳得慢,算出的得數就太小了。學生都認為第三位同學說得有道理,怎么辦呢?這時,一位同學興奮地說:“可以先測出幾位同學的,計算出他們的平均數后再乘以50。”大家認為這個辦法好。
由于這道題是師生共同探討建構的,學生對例題的結構、數量關系了如指掌,很快掌握了這類題的解題思路。
2 自主思考,獨立探究
所謂獨立探究,就是讓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自由地、開放地去探究、去發現,去再創造有關的數學知識的過程。因為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是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而不是被動接受外界的刺激;學生是以原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對新的知識信息進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構起新知識的意義。教師無法代替學生自己的思考,更代替不了幾十個有差異的學生的思維。通過學生動手“做數學”,使他們親身體驗獲得知識的快樂。獨立探究的目的,不僅在于獲得數學知識,更在于讓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從而增強學生的自主意識,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造能力。張梅玲教授說得好:“再完美的模仿畢竟是模仿,有缺損的創造畢竟是創造,要創造要發展不能一次求完美,但畢竟是在前進、在發展,路是人走出來的。”
如在教學《整十數加、減整十數》時,多媒體出示主題圖,并列出算式:30+20,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你打算怎樣來解決這個問題?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數學現實,用自己的思維方式自由地思考,作出了如下算法:①十個十個地數,30、40、50。②3個十加2個十得5個十,是50。③3+2=5,30+20=50。并讓他們自由選擇最喜歡的方法進行計算60+20。
3 主動鉆研,合作探究
學生自學探究是學中有探,探中有學,一般問題均可以在邊學邊探中自行解決。不理解或解決不了的疑難問題,可集中在這一階段解決,這一步開始時給學生3-5分鐘時間,簡要表述各自探究中的難點,要求學生不重復、不提與主題無關的問題。面對學生的疑問,教師不必過早解釋,只要綜合大家的提問,提出一兩個重點問題組織學生合作探究即可。
例如,在教學《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時,可以讓每位學生課前準備好24個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紙片。上課時要求小組內成員每人用這24張紙片拼成一個長方形(每人拼的都不相同)。拼好后逐一按長、寬、面積等數據填在一張表格上,再研究:這些圖形的長和寬各是多少厘米?這些圖形的面積是多少平方厘米?每個圖形的長、寬和面積之間有什么關系?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動腦思考,合作交流,共同發現了每個長方形的面積都等于長和寬的乘積,于是得出“長方形的面積=長×寬”的計算公式。
4 明理強化,實踐探究
這既是對探究成績的鞏固,又是對探究效果的檢驗,其作用在于幫助學生學會方法。首先,教師要根據教材要求和學生合作探究情況,簡要歸納、概括討論要點,掌握什么方法,理清什么概念,明白什么道理,幾句畫龍點睛的話,就給學生以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交待。然后,要求學生運用自學和討論探究獲得的知識,學會舉一反三,解決類似或相關的問題。學生實踐探究是鞏固和擴大知識,同時也是吸收、消化知識為能力的過程,實踐探究的內容和形式,要根據學科要求和特點決定,不必強求統一。總之,實踐探究是開發學生創新思維的有利時機,方法形式一定要靈活多樣,只要有利于學生擴大知識和發展能力,怎么有利就怎么做。
例如,講授“圓柱體的體積”知識時,教師可以創設這樣一個逐層遞進的問題情境:①圓的面積怎樣求解,它是怎樣推導出來的呢?②展示出一個圓柱體實體模型,讓學生想想圓柱體的體積求解方法。③當學生有困難時,可以提示他們能不能將圓柱體化為我們已經學過的立體圖形,之后模仿圓的面積推導過程來得到圓柱體的體積公式呢?
在整個過程中教師要注意“探究”這個關鍵點,要對學生加以鼓勵,即使學生回答錯誤也要進行表揚,不能增加學生的挫敗感,這樣整個教學的氛圍將更加活躍、自由和輕松。
教學本身就是一門科學,更是一種藝術。尤其是對于小學數學教學而言,更加具有其自身的特點,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只有進行孜孜不倦的“上下求索”,對自主探究式教學模式進行不斷的完善,做到揚長避短,日臻完善,這樣才能提高教學的整體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