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925X(2011)09-0084-01
【摘要】
如何更有效地運用圖像語言傳遞新聞信息,需要攝影者去思考、構思。新聞攝影的構思分為兩個階段:選題階段的構思和實踐階段的構思。選題階段的構思是對某個新聞事件拍攝之前的構思,實踐階段的構思是在拍攝現場的思維和瞬間構思。如何拍攝出與眾不同、新穎非凡的圖片,研究和探索新聞攝影的表現手法十分重要。
【關鍵詞】新聞攝影構思 新聞表現手法 畫面結構安排
作為攝影記者,平時拍攝最多的是日常新聞和社會新聞。這類新聞照片如果拍得好、拍得深、具有沖擊力,報紙愛用,讀者愛看。可惜眼下這樣的好照片特別是在報業競爭激烈的今天,往往供不應求。有時變換一下取景的角度,調整一下快門的速度,經營一下畫面的構圖,抓住一個典型的細節,或巧妙地運用光線造型,都會使拍攝出來的圖片產生較強的視覺效果,加大圖片的趣味性和沖擊力,使圖片的內涵在新聞攝影的語境中獲得來自現實生活又比現實生活更高、更強烈、更典型、更豐富的表現和提升。
1 強調動感、空間感
圖片雖然是靜態物,但把握選擇好瞬間,卻能傳遞動態的信息。新聞攝影正是因為瞬間的凝固、強烈的動感而生動精彩。對空間感的追求,是當代新聞攝影對信息量的追求,同時,也是受眾視覺上的一種自然需求。而由動感和空間感所共同創造出來的視覺張力,將進一步強烈地向讀者傳達照片所表達的內容以及對事件的價值評判,以達到最佳傳播效果。
能否拍出富有動感和空間感的圖片,是衡量攝影記者是否具有專業水準的重要體現。攝影師在拍攝時應注意選擇與新聞主題內容有聯系的前景,不僅有利于突出新聞主體,而且會有助于表達圖片的空間感和縱深感,許多攝影記者在緊張的拍攝中,往往會忽視這一點。另外利用玻璃、鏡子、水面等反射物的反射影像,也是增加空間感的極好方法,鏡子中的投影可以使畫面有三維立體效果,給人以新鮮的視覺感受。
2 多視覺趣味點
一張好圖片,應當有多個對比元素形成趣味點,引人回味。美國黑星圖片社總裁霍華德#8226;查普尼克(Howard Chapnick)
曾經說過:最有價值的攝影記者是那些能最簡單、最直接地將最多的信息攝入底片的攝影記者。多視覺的趣味點就是這種論點的最好體現。其實在國內早就有人駕馭了這種攝影語言和表現手法,中國青年報社原攝影記者鄭鳴,就是擅長使用多視覺趣味點視覺構成的好手,他拍攝的《倒閉后的滋味》《望長城內外》《監獄里的春節》等,都是這種表現方法的代表作。世界著名攝影記者大衛#8226;伯耐特拍攝的戈爾巴喬夫與里根和翻譯在蘇美最高首腦會議上的瞬間——《蘇美最高首腦會議》,堪稱運用多視覺趣味點拍攝手法的經典之作。
運用對比。
對比是新聞攝影采訪中很關鍵的表現手法。“優秀的新聞圖片作品大多是作者利用長期培育和積累下來的新聞敏感,發現并抓住日常生活中的‘差異’和變化并及時把它呈現出來的結果。”
這些“差異化”通常在圖片中主要表現為一種對立性矛盾——對比關系,如大小、明暗、虛實、曲直、強弱、冷暖、動靜等的對比,這種拍攝手法往往會產生“搶眼”的視覺效果。
3 剪影和陰影
在背景光強度遠大于主體所受光時,攝影記者通過捕捉人物或物體處于逆光中的剪影效果或投影效果,會產生很好的光影效果。攝影記者在拍攝時要仔細觀察現場,看看有沒有可以利用的剪影和影子。此類圖片畫面簡潔生動,不落俗套,以獨特的視角增加了圖片的趣味性。這種高反差的形式,更能吸引讀者的關注,常常會化平淡為神奇,有著意想不到的效果。既有別于常見的視覺效果,又能反映出新聞現場的真實氣氛,此類照片主要是展現新聞的肢體語言,有點像我們傳統的皮影戲的效果。
4 以小見大
在攝影中,微小的事物也能表現偉大的主題,事件中一個小小的場景也能變成樂曲中的主旋律。因為“新聞攝影的過程就是作者尋找表現對象的最佳視點的過程,它包括典型事實、事態切入點、攝影角度、環境選擇等。事件的過程如同由無數的點組成的一條發展的線,而新聞攝影則是截取這條線上最能表現事件本質的一個點……應盡可能用一個瞬間畫面傳達畫面以外的信息和事件”。
5 合理運用專題形式
一個新聞事件根據不同情況,可以用一張或三五張甚至更多照片來表現。也就是采用單幅照片還是專題攝影。經過構思后,根據不同題材內容采取不同的表現方法。單幅新聞照片是攝影記者在深人現場以后,熟悉情況,調動一切技術技巧,運用獨特的表現手法和視覺語言,抓取事物最具特色的典型瞬間,使新聞照片具有感染力。專題攝影是具有內在聯系的成組照片,它們構成一個整體,反映一個完整的事件,表現同一個主題思想。因此,專題攝影拍攝必須從整體結構出發,有主有次,層次分明。要盡量突出主題形象,使之鮮明生動。要注重抓區事物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情節。這是連接全組照片的紐帶。拍攝時應考慮照片畫面的變化,不能一律是中景照片,要做到大場面、中景場面和特寫鏡頭變化交替出現,以活躍版面氣氛。一組照片中還必須確定一張“主題照片”,以統帥全組。
把提高靈感一構思的瞬間飛躍作為一項基本功來鍛煉。新聞攝影種類大致分為戰爭、災難新聞“硬”新聞和和平時期的“軟”新聞兩大類。“硬”新聞需機智、勇敢、不怕死的精神,紀實性相對強;而在和平環境下,要完成這些所謂的“軟”新聞,更多的則是需要對事物的認識與理解程度。因此,新聞攝影如何運用構思,提高圖像語言的表達能力,是值得新聞振影界研究的一個課題。
參考文獻
[1] 葛新德. 新聞攝影:“人與新聞”斷想[J]. 中國記者 , 2005,(12)
[2] 楊發維. 非事件性新聞攝影策劃[J]. 新聞前哨 , 2005,(10)
[3] 李潔軍. 新聞攝影競爭趨勢與問題[J]. 中國記者 , 2005,(09)
[4] 張越,陳建平. 解讀新聞攝影中的不完整構圖[J]. 高等函授學報(自然科學版) , 2005,(04)
[5] 沈秋. 新聞攝影的策劃層次[J]. 新聞前哨 , 2005,(12)
[6] 張憲. 首先感動自己 才能感動讀者——淺談人物專題新聞攝影的特性[J]. 新聞三昧 , 20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