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925X(2011)09-0118-01
高考試題正實現以知識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轉變,高考試卷中開放性試題的設置,便是這一轉變的突出表現和有力佐證,可以說,開放性試題作為高考試卷中一道“亮麗的風景”,不僅對中學的教學起到了良好的導向作用,也有利于素質教育的進一步推進,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本文試圖從開放性試題的特點、開放性試題中的限制性因素及其對教學的啟示等方面作一點簡單的探索。
1 開放性試題的特點
以2001年普通高等學校全國統一考試政治卷第38題為例:“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互聯網不可阻擋地走進了人們的生活,人們對此有不同的看法。
有些人認為,在網上發郵件、查詢資料、下載軟件、購物等,大大拓展了人們的視野,豐富了人們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有些人則認為,網上出現了一些虛假信息、黃色內容,對人們的精神世界帶來了消極影響。更嚴重的是,有些學生沉迷于網吧中,嚴重地影響了學業和健康。
①運用辯證法知識對上述兩種看法進行分析。
②對互聯網存在的弊病,你認為應該如何治理?”
可以說,這是開放性試題的一個范例,從中我們可以看出,開放性試題的開放性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1 試題設問的開放性。試題的設問“你認為應該如何治理”給考生留下了廣闊的思考空間,它不是要求考生僅僅談自己對互聯網的表層認識,而是要求考生對其“存在弊病”的理性思考。考生可以結合自己對互聯網知識的了解和自己的生活實際,從多角度談自己的認識,它能讓考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而不是讓考生“千人一面”、“異口同聲”。
1.2 考查學生思維的多向度。回答這樣的問題,要求考生充分運用發散性思維,從多角度、多層次、全方位分析和回答問題,要變單向思維、定向思維為多向思維和發散思維。同時考生還必須運用多種思維:歸納和演繹、分析和綜合、抽象和具體等多種方法并用才能圓滿回答這類問題。
1.3 答案設置的多元化。從近年來試題答案的設置上看,答案多元不惟一是這些年來高考政治試題的“癡心不改”的追求,也是開放性試題的一個重要標志。設置了多元答案,考生不必拘泥于一個思路,不必拘泥于單一的、固定的答案,所答內容也不必要求與答案完全一致。正如上題第2問的評分標準中所講:考生答題如與參考答案不完全一致,但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給分;若考生能答出法與道德相輔相成,緊密結合,制定網法,提倡網德,促使網絡事業健康發展,可酌情加2-3分。
2 開放性試題中的限制性因素
2.1 材料主旨的確定性對題目設問開放性的限制。題目材料的內容不管是由一段材料組成,還是由幾則材料組成,不管材料的立意層次是一個還是多個,也不管試題的設問有多么靈活,總之,材料的內容是確定的,這就決定了材料主旨的確定性。材料的主旨不僅是命題的著眼點,也是考生思維馳騁的軸心。題目設問要圍繞材料的主旨進行,否則,既會造成材料資源的浪費,也會因設問與材料主旨的不搭界而讓學生“一頭霧水”。互聯網有利有弊,利弊共存,而題目就是要求就其弊病談如何治理,就是圍繞主旨設題的。
2.2 材料信息的確定性對考生思維多向度的限制。試題材料中的內容不是隨便安排的,其中的過程、事例、層次、用詞,都是經過精心設計的。回答開放性試題,要求考生進行開放性思維,但思維過程要受材料內容(信息)的限制,否則也可能導致“離題萬里”、答非所問。如:上題中考生應由網上的“虛假信息、黃色內容”、“對人們的精神世界帶來了消極影響”、“學生沉迷于網吧”等詞、句展開思考,從而想到道德和法律;想到加強法制建設,健全社會主義法制;想到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想到“以法治網”、“以德治網”,加強對網絡的管理等等。
2.3 教材理論對答案多元化的限制。高考是國家意志的體現,它必然涉及社會熱點。但高考不會只考熱點,而是考社會熱點和教材重點的結合點。所以,開放性試題的多元化答案中的“每一元”答案都應當力求做到能與教材知識相聯結,聯系教材知識去作答,而不是與教材理論觀點毫不搭界的“一家之言”,這是教材理論對試題開放性的一種限制。當然,從另一個層面上講,正是這種限制既考查了考生的多角度思維能力、把握知識間內在聯系的能力,也考查了考生的知識遷移能力。
3 開放性試題的限制性因素對教學的啟示
3.1 夯實基礎,把握知識間的內在聯系,高考試題正逐步實現以知識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轉變,高考對考生的能力要求也越來越高,但這并不否認要牢固掌握基礎知識。把握了知識的內在聯系,既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克服教材理論對學生思維多向度的限制,也可以從更廣闊的空間發揮自己的想象,結合教材理論想出多元的答案。
3.2 訓練思維,注重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高考對學生進行的能力考查,從命題上看,它著重反映的是考生認知過程本身。從認知過程所涉及的方法來看,一般都離不開分析和綜合、歸納和演繹、抽象與具體這些方法,所以,教學過程中,應加強培養學生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特別是掌握發散性思維的方法,應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
3.3 發揮潛能,培養學生分析新情景材料的能力。為了體現公平,高考試題基本上都要采用一些新的情景材料。所以,教學中要經常聯系社會熱點問題,編制一些新的情景材料,通過讓學生分析,訓練和培養學生如下幾個方面的能力:讀懂材料,弄清情景材料的主旨的能力;發揮潛能,充分挖掘和利用材料中關鍵信息的能力;理清關系,掌握材料各層次間的內在聯系的能力;明確意圖,正確把握題目設問指向的能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