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良好的社會適應性需要具有很強的競爭能力和健康的心態。社會適應能力是大學生心理素質的核心內容之一,也是社會對人才素質的基本要求之一。為了了解大學生的素質及社會適應狀況, 我們以北京為點,從工作適應度、人際、心里、社會適應度四個角度對大學生社會適應度進行了調查并對如何提高其社會適應度進行了研究。
【關鍵詞】社會適應度 大學生
我們對400名在京財經類院校大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對50名06、07級的在京財經類院校大學畢業生進行了定性訪談。借鑒相關的研究結論,畢業第1~2年的大學生在社會適應度上的表現顯著,根據個人適應狀況不同,基本在2年后適應良好。在實際操作中由于時間的分配與距離問題,我們對33位大學生進行了當面交流,另設計了主觀題問卷對17位大學生進行網絡問卷訪談。訪談的主要內容是研究怎樣提高大學生社會適應力,在此將做出相關分析。
1大學生的社會適應狀況
1.1 工作適應度。
我們所調查的大學生來自不同的專業,其中68%從事與所學專業相關度高的工作,另有32%從事工作與本科專業并不對口。前者表示對工作較能得心應手,由于在學校所學的基礎知識分布在低年級,大多數知識不能清晰的回顧,印象較為模糊,但在應用時會有新的學習,有了以前的基礎能更快的領悟和掌握。后者由于個人興趣與機遇目前就職于新的領域,雖然與本科專業不對口但是對于工作影響不大,只是在學習中需要更多的精力投入,另一方面因為之前沒有接觸過,新的知識建立在當前工作中教容易理解和學習,有一種一邊學習一邊進步的感覺。因此可以看到,在新入職的一兩年內,接觸工作難度較小,注重學習工作的方方面面,是打基礎、積累經驗的階段,無論畢業生是否專業對口,只要付出努力都能適應良好。
1.2 人際適應度。
調查證明,在實際工作中,因為成長環境的特殊性,大多數畢業生活潑開朗善于交往,愛好廣泛樂于交流。雖然也有部分大學生因為個性較為內向,本科期間專注于學術科研,與同事的興趣愛好交集少,初時可能會覺得很困難,遇到問題也不能很好的與上級溝通,但是在一段時間的適應期后,一般能漸漸融入群體,適應新的工作環境。而有極少部分的人也會選擇離職,另謀發展。人際是個很廣義的交流,無論是和同事、上級還是客戶都至少要具備平易近人和謙虛的態度,自以為是固步自封是很難適應集體的。
1.3 心理適應度。
對于心理適應大學生的共通點都是在工作初期不能很好適應一個角色的轉化,從學生到職員的角色是很大的變化。以我們在采訪中一位男大學生為例,以前在學校是學生干部,更習慣于布置工作和組織工作,現在卻是在切實做工作,而學生干部的優越感也會在變成普通職員時有一些落差。另一位就職于某國企的女大學生也談到,在做學生是只要好好學習就能得到肯定,學習之外再參加活動就是大部分的學生生涯了,而在工作后細小卻繁雜的事務撲面而來,作為新人不但要處處打雜更是要應對很多的挑戰與突發狀況。總體來說就是沒有當學生時的自由和輕松,更多的是責任和挑戰。這種心理適應期是波動不定的,而根據不同人的情況有長有短,有時候已經對業務很熟悉了,心智卻沒有同樣成熟,面對客戶的刁難仍不能做出最好的應對。很大大學生在心理適應度方面還是反映出一定的不適應性。
1.4 生活適應度。
很多人大概認為生活方面不應該是一個很大的問題,至少社會適應更多的體現在對外的方面。我們在調查中發現,生活是社會適應的基礎,是每個畢業生最先碰到的問題,又是很日常的話題。在和受調查大學生最先的交流總會落腳在現在的生活狀態,自從搬出學校,找租房就是第一個困難。雖然現在的他們都能很好的打理自己的方方面面,但是說到住宿、吃飯等生活問題還是麻煩不斷,總有新的問題。在對一位外企的大學生采訪中發現,她們工作節奏快,基本都是在外面吃,晚上加班也很晚,覺得現在的自己是亞健康,周末太累都在家或者加班,她很向往學校安靜的生活,簡單又充實。
2 有效提高大學生社會適應度的途徑
本文首先采用引入虛擬變量的方法,將相關數據轉化成相應的虛擬變量,并應用多元回歸模型(OLS)對其進行分析。主要分為建模、參數估計、參數有意性檢驗、預測模型和參數的意義幾個方面。
首先,構建多元回歸模型,如下:
其中Yt表示適應度,Xit(i=1,…,18)表示相應的活動。
然后,按照上述模型中自變量的順序將所有的變量放入模型中,再按照結果逐一刪除不合格的變量,結果如下:
表1 參數估計表
Coefficients
標準誤差
t Stat
P-value
Intercept
18.4649
2.1606
8.546226
6E-16
X1t(兼職)
4.3958
5.3154
-1.20326
0.229799
X2t(單位實習)
6.0691
3.9693
-0.0174
0.986126
X5t(志愿服務)
5.0588
4.6518
-0.01265
0.989919
在顯著性水平為α=0.1的條件下,X1t(兼職)、X2t(單位實習)、X5t(志愿服務)這三個虛擬變量都通過了t統計量的檢驗,且系數的符號符合實際意義,故方程為:
(1)
t=(2.1606) (5.3154) (3.9693) (4.6518)
最后,對該方程進行顯著性檢驗。假設如下:
表2顯著性檢驗表
df
SS
MS
F
Significance F
回歸分析
3
3281.877
1093.959
2.555656
0.096104
殘差
308
163908.4
532.1702
總計
311
167190.3
F統計量是2.5557,拒絕原假設,即方程(1)整體顯著。
對于大學生的社會適應度的影響因素,主要考慮兼職、單位實習、志愿服務這三個方面。當大學生不參加任何一項活動的時候,平均的社會適應度是18.4649;當大學生參加兼職時,是會適應度提高4.3958;當大學生參加單位實習時,是會適應度提高6.0691;當大學生參加志愿服務時,是會適應度提高5.0588。可以看出,對于大學生提高射會適應度單位實習最高,志愿服務次之,兼職又次之,這也基本符合實際生活。
3 建議與思考
綜上對我們的調查研究,我們認為在本科期間可以相應的鍛煉自己的綜合能力,提升社會適應度,全方位培養個人素質。總結來說有以下幾點:
3.1認真學習專業知識,打好專業基礎。注重學科間的融會貫通,廣泛涉獵其他相關知識,拓展視野和知識面。重視培養自身的學習能力,接受新知識的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
3.2結合自身特點培養廣泛的興趣愛好,做一個生活的有心人,善于發現他人的閃光點。多參與社會實踐與志愿服務,加強與人溝通交流的能力。在志愿服務中培養奉獻精神。
3.3積極參與各項活動,在不同的情境下鍛煉自己轉化角色的能力。親身體驗實習與兼職,積累真實的社會經驗。學會與人分享,提供積極的心理暗示,在交流中互相鼓勵,有一個樂觀向上的心態。
3.4宿舍生活中逐步培養自立自強的生活品質,有計劃有行動的打理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參與義務勞動不怕苦不怕累,堅持鍛煉,打造良好的生活習慣,保持良好的健康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