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政治動員是政治學上重要的概念,但國內政治學界對政治動員研究甚少,尤其是缺乏對政治動員概念的準確界定和科學闡釋,本文試圖通過梳理政治動員已有研究成果,科學界定政治動員的概念,并對政治動員的主體、客體、模式、方式和目標等基本要素做出深入闡述,拋磚引玉,以期對學界研究有所實益。
【關鍵詞】政治動員 主體客體模式目標
1 政治動員概念考察與界定
在中國當代政治學界,對于政治動員的定義頗多,例如《政治工作大詞典》指:“為保證作戰或其他重大任務的完成而進行的思想發動工作”[1];《中國小百科全書》將“政治動員”定義為:“指一定的政治主體如政黨、政治集團等,為聚集力量,實現某一政治目標而進行的政治宣傳、政治鼓動等行為”[2];施雪華認為:“政治動員是政治領導主體以自身的價值觀、信仰去誘導和說服政治領導客體,贏得被領導者的認同和支持,取得被領導者的自愿服從和主動配合,以實現政治決策規定的目標和任務”[3]。
盡管上述定義大相徑庭,但筆者試從它們中仍可找出揭示其本質的共同屬性:
1.1 無論何種定義,政治動員都可以抽象為:政治動員的主體、客體、手段、目標四個要素。
1.2 政治動員具有自上而下性。是指政治動員的過程是由國家到社會,自上而下的過程。“一個社會的政治變革需要廣泛的政治動員與政治參與。這種政治動員與政治參與……往往是以政黨為核心展開。由政黨提出政治目標,聯系社會大眾廣泛參與,去實現這一政治目標”這這一過程中,政治動員的主體是主動動員,動員客體是被動參與的。
1.3 政治動員具有廣泛性。主要指動員的客體或者對象是大多數社會成員,因此,在動員的范圍上和參與的范圍上,也就具有廣泛性。也就是說,政治動員主體必須采取一系列動員手段,將動員的觸角延伸到每一個社會成員或者大多數社會成員的身上,讓他們了解政治動員的目標,了解政治主體的活動與自身利益的關系,主動參與政治過程。
綜上,政治動員的是指政治主體為實現特定的政治目標,采用宣傳和鼓舞等政治手段,影響政治客體的政治態度,使其參與到政治活動中來的過程。下文對政治動員基本要素做出詳細分析。
2 政治動員的主體分析
“在政治哲學中,政治主體指政治行為的承擔者。政治動員是政治行為的重要內容,因此政治動員的主體就是政治主體。政治主體的含義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從廣義上講,政治主體是“政治系統中的所有人”,包括國家、政府、政黨、利益集團等社會政治組織以及政治家、公職人員、公民等政治個體。狹義上講,政治主體是“相對運作中的政治權力以及政治權力宰制范圍內的一般社會成員而言,執掌和操作政治權力的成員構成政治主體”,也就是政黨和國家機關。本文所指即為狹義的政治主體。其中,政黨的主要工作是圍繞著國家政權所展開,注重通過各種方式影響或控制政權,基本目的就是通過實施對國家和社會的領導,表達、綜合本階級的利益愿望,組織和引導本階級群眾實現自己的利益。用馬克斯#8226;韋伯的話來說,政黨是“以保證、維持其領袖對政府的操縱為目標,并試圖通過控制手段給予其成員以某種理念和物質利益的穩定集團組織”[4]。因此,政府是政治動員主體中的輔助領導者。
3 政治動員的客體分析
相對于政治動員的主體政府、政黨而言,政治動員的客體即政治動員主體的政治活動所指向的對象,主要是指政治系統中的大多數人,即公民。在現代政治的視域中,民主政治“不僅是一種從國家權力產生,國家權力結構,到公民權利保護的國家制度,也是一種公民享有充分自由,廣泛參與社會和公共事務的生活方式”,因此,為了保證政治權力主體的統治合法性,以及為了實現公民對于政治過程的參與,政治權力主體必須動員公民支持政治主體的行為。
4 政治動員的模式和方式
政治動員的模式根據其所處的不同的時期分為革命型動員和參與型動員。革命型動員是指在革命時期為了實現戰爭勝利而進行的軍事動員。這種動員模式一般由參加和領導戰爭的政黨發起,通過構建民族危機或階級矛盾為動員的議題,引起大多數民眾的救亡或者階級怨恨情緒,獲得民眾對于戰爭的認同,激發民眾的戰爭參與熱情,促進他們對于戰爭的人力或者物力的支持,這一動員模式對于戰爭勝利有重要作用。毛澤東認為政治動員“方能造成抗日的熱潮,使幾萬萬人齊心一致,貢獻一切給戰爭”[5]。簡而言之,參與型動員發揮現代民主的精神,強調作為國家實際主人的公民通過參加選舉和參加政治社團等方式參與到政治過程中,對于政治體系(包括政治制度的構建、政治領導人的產生、公共政策的選擇與貫徹等)產生巨大的影響力。
政治動員方式,就是政治動員主體為實現政治目標而作用于政治動員客體的策略、方法、手段、途徑,它是政治動員模式的具體化。具體而言,政治動員方式包括:
4.1 意識形態型動員。即政治動員主體建立有利于實現自己政治目標的意識形態,并通過廣泛的政治宣傳將其灌輸給民眾,使普通民眾從心里意識和價值觀方面對動員主體的政治行為產生認同和支持。意識形態的巨大功能體現在它能夠在政治主體的反復宣傳下,以一種政治信仰的方式深入人心,即“意識形態的權力”。意識形態型動員的優點在于能夠使動員主體的政治行為獲得動員客體心理層面和思想意識層面的支持,易于建立動員主體的合法性,而合法性具有強大的功能,“合法性是指政治系統使人們產生和堅持現存政治制度是社會的最適宜之信仰的能力”[6]。
4.2 組織型動員。主要指借助作為政治動員主體的政黨和政府既有的組織進行政治動員。政黨和政府具有嚴格的組織體系,包括政黨的垂直控制體系、政府的層級組織體系以及官僚制結構體系等。組織型動員的優點在于與群眾聯系緊密,“這種有效的政治動員組織一直深入到基層,每個基層組織都有很強的戰斗力,這就使整體政治動員工作深入而廣泛,不易脫離群眾”,并且操作性強,“由政黨層面來進行操作,一個非常有利的條件就是比較容易通過大型活動進行政治動員”[7]。
4.3 媒體型動員。指通過大眾媒體進行政治動員,動員主體借助新聞媒介讓自己的政治意識形態、政策等被廣大民眾認識和接受,并主導社會輿論,引導廣大社會成員的政治意識、政治價值觀,激發大眾政治參與熱情,形成政治行動。尤其是“隨著新傳媒的出現,交往形式本身也發生了改變,它們的影響極具滲透力,超過了任何報刊所能達到的程度”[8],網絡媒體等新媒體動員效果日益加強。
5 政治動員的目標分析
政治動員的目標,主要是指政治主體通過發動政治動員所要實現的效果,從功能上說,它分為兩個目標:
5.1 促進政治認同,獲得或者維護政治合法性。政治認同就是在一定條件下,公民對由政府、政治制度及其運行方式等所構成的政治體系的自覺接受和服從,進而在政治行為上積極參與、維護并促進政治體系發展的政治參與過程。政治認同對于政治穩定具有重要意義,“任何政治統治的穩固,都必須以民眾的認同與支持為基礎……這種認同不僅出于一定的觀念、文化的影響,而且必然以民眾對政治統治實際行為的認識為基礎,也就是說以被統治者對政權履行職能的效率、對公共利益的維護和民眾個人利益的滿足為基礎,即以國家的政治產品滿足社會需要的程度為基礎”,因此政治動員就是通過一定的手段,向民眾解釋政府和政黨的政治行為是代表人民利益,具有合理性,進而獲得民眾對于其行為的理解和心理認同,提高動員主體的政治威信,維護動員主體的合法性。
5.2 促進政治參與。政治參與就是公民對政治過程的介入。政治參與分為自動的參與和動員的參與兩種類型。自動的參與是公民在爭取、實現和維護自己利益的過程中,意識到參與的必要性而主動地參與政治過程。動員的參與是公民在政治動員主體的號召和鼓動下,被動地參與政治過程[9]。這樣的參與不僅具有被動參與的特點,而且參與過程的發展也往往由號召和發動政治參與的政治組織來把握。“政治參與的擴大是政治現代化的標志”[10],因此,政治參與可以為政治主體的政治行動提供豐富的政治資源,比如人力資源以及有廣泛的政治認同產生的合法性資源等。
政治動員的目標具體來說可以分為政治目標、軍事目標和經濟目標,核心是政治目標。政治目標包括:贏得選舉、掌握國家政權,貫徹和落實公共政策等。軍事目標主要是動員民眾支持或者參與政治主體的軍事行動。經濟目標是指獲得民眾對于經濟制度、政策的支持。這三個目標在一個國家社會發展的不同階段有不同的地位,比如,一個處于戰爭中的國家,政治動員的目標主要以軍事目標為主,其他為輔,一個處于和平發展時期的國家,政治動員的目標則以經濟目標和政治目標為主。
6 結語
在對政治動員的主體、客體、方式和模式、目標等基本要素做出多維度深入分析后可知,當代政治學上的政治動員即不同于一般詞源學上的“動員”,也不同于中國歷史上的“戰爭動員”,隨著時代的變遷和實踐的發展,政治動員這一概念已成為一個包含主體、客體、方式和模式以及目標等基本要素,具有豐富內涵和實踐意義的學術概念。這也提示我們,在做任何學術研究前,首先應當科學界定學術概念的本質內涵,以防混淆詞源上的概念和學術上的概念、歷史上的概念和當代的概念。
參考文獻
[1] 政治工作大詞典[M].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1:366.
[2] 中國小百科全書(第4冊)[M].團結出版社,1993:52.
[3] 施雪華.政治科學原理[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1:740.
[4] 孫哲.權威政治[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39.
[5]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481
[6] [美]李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會基礎[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7] 李征.簡論政治動員[J].南京:河海大學學報,2004:(2):10-12.
[8] [德]哈貝馬斯.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M].曹衛東、劉北城、宋偉杰譯,上海:學林出版社, 1999: 196.
[9] 周平.論政治參與. [J]. 昆明:云南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報,1999:(4):25.
[10] 亨廷頓.變革社會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華夏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