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S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925X(2011)09-0076-01
【摘要】
針對園林設計中的植物配置做了一些理論和實踐的探討,包括植物配置的美學原理、植物景觀設計的重要性、園林的設計原則和園林設計時植物的配置方式,并對園林設計植物配置時應注意的問題進行了全面的介紹。
【關鍵詞】園林設計 植物配置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于周圍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這就給園林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為人們提高優美、舒適、協調的良性生態成為了園林設計的最主要目標。在園林設計過程中,植物配置對于園林的整體水平和園林的功能至關重要,也成為園林設計的重點和難點[1]。
1 植物配置的美學原理
園林融繪畫、文學、雕塑、建筑于一體,是一門綜合的藝術。園林具有廣泛和豐富的內容,園林不僅僅是簡單的綠化,而是要達到綠化、美化、香化和凈化的和諧統一,為人們創造一個優美的生活居住環境。植物所具有的美學屬性是人賦予的屬性。它是客觀的事物反映到人腦中形成的一種觀念,人們把這種觀念用“美”的概念表達出來,于是人們對它下一個邏輯判斷該植物是美的,從而該種植物便具有了美學的屬性[2]。
2 植物景觀設計的重要性
2.1 植物景觀給人以美的感受。
植物景觀是園林設計的中心,植物景觀設計的好壞是最終評價園林設計質量的標準之一。植物是自然景觀的標示性元素,同時也是反映自然景觀類型的代表性元素,它們在不同的時節表現出不同的形態與色澤,可以帶給人不同的美學感受。每個人都有奔向大自然的欲望,植物是大自然最具代表性的元素,園林設計中的植物景觀不僅可以給人以各種美的感受,還會讓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氣息,這對于久居城市的人們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精神感受和熏陶。
現代的植物景觀設計是在充分認識自然景觀中植物景觀的形成過程和演變規律,并順應這一規律進行植物配置的,因此設計出的植物景觀不僅有很強的視覺效果,還可以營造出適應當地自然條件、具有自我更新能力、體現當地自然景觀風貌的植物類型,塑造出一個優雅舒適的自然環境,讓置身其中的人得到美的享受。
2.2 植物景觀有建造、環境和觀賞的作用。
植物在園林設計中有三大功能,分別是建造功能、環境功能和觀賞功能。植物的建造功能是指植物可以創造景觀空間,建造植物景觀。在園林設計過程中對于植物的合理運用,可以建造出形態各異、有著極高觀賞性和藝術性的植物景觀。環境功能是指植物能影響空氣質量,防治水土流失,涵養水源,調節氣候。園林設計中,植物景觀與其他各類景觀比起來,其有著更大的生態學價值,它可以提高空氣質量,改變園林中的小氣候,給人們以舒適、愜意的感受。觀賞功能即是因植物的大小、形態、色彩和質地等特征能充當景觀中的視線焦點,即植物因外表特征而發揮其觀賞功能。
3 園林的設計原則
3.1 全局性原則。
植物景觀設計時,樹形、色彩、線條、質地及比例都要有一定的差異和變化,顯示多樣性,但又要使它們之間保持一定的相似性,有全局性統一感,這樣既生動活潑,又和諧統一。
3.2 景觀性原則。
進行植物配置時,熟練掌握各種植物材料的觀賞特性和造景功能,并對整個群落的植物配置效果整體把握,根據美學原理和人們對群落的觀賞要求進行合理配置,同時對所營造的植物群落的動態變化和季節景觀有較強的預見性,豐富群落美感,提高觀賞價值。
3.3 均衡性原則。
將體量、質地各異的植物種類按均衡的原則配植,景觀就顯得穩定、比較順眼。如色彩太濃重、體量太龐大、數量過繁多、枝葉過茂盛的植物種類,會給人沉重的感覺;相反,色彩素淡、體量小巧、數量減少、枝葉疏朗的植物種類,則給人以輕盈的感覺;根據周圍環境,在配植時有規則式均衡和自然式均衡。規則式均衡常用于莊嚴的陵園或雄偉的皇家園林中。自然式均衡常用于花園、公園、植物園、風景區等較自然的環境中。
4 園林設計時植物的配置方式
4.1 觀花和觀葉植物相結合。觀賞花木中有一類葉色漂亮、多變的植物,如葉色紫紅的紅葉李、紅楓,秋季變紅葉的槭樹類,變黃葉的銀杏等均很漂亮,和觀花植物組合可延長觀賞期,觀花和觀葉樹均可作為主景放在顯要位置。
4.2 注意層次。分層配置、色彩搭配是拼花藝術的重要方式。不同的葉色、花色,不同高度的植物搭配,使色彩和層次更加豐富。
4.3 配置植物要有明顯的季節性。植物配置要避免單調、造作和雷同,形成春季繁花似錦、夏季綠樹成陰、秋季葉色多變、冬季銀裝素裹。總的配置效果應是三季有花、四季有綠。在樹木配置中,常綠的比例占1/3-1/4較合適,枝葉茂盛的比枝葉少的效果好,闊葉樹比針葉樹效果好,喬灌木搭配的比只種喬木或灌木的效果好,有草坪的比無草坪的效果好。
4.4 草本花卉可彌補木本花卉的不足。木繡球前可植美人蕉,櫻花樹下配萬壽菊和堰柏,可達到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效果。園林植物配置應在色澤、花型、樹冠形狀和高度、植物壽命和生長勢等方面相互協調。
5 園林設計植物配置時應注意的問題
5.1 遵從“互惠共生”原理,協調植物之間的關系。兩個物種長期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相互依存,雙方獲利。例如:蘭科植物,雪松、核桃、桑樹等植物與菌根具有共生關系;一些植物種的分泌物有利于另一些植物的生長發育,如黑接骨木對云杉根的分布有利,皂莢、白蠟等在一起生長時,互相都有顯著的促進作用;但另一些植物的分泌物則對其他植物的生長不利,如蘋果、松樹與云杉、白樺與松樹等都不宜種在一起;可見在配置植物種類時,必須考慮這一因素。
5.2 植物配置應突出地方特色。由于所處的各個城市規模都不一樣,經濟發展也不平衡,自然資源、歷史文脈、民族風情、地域文化差異很大,城市綠化應因地制宜,實事求是。城市園林設計時要結合當地的自然資源、人文資源,融合地方文化特色,只有把握歷史文脈,體現地域文化特色,體現地方風格才能提高園林綠化的品位。
6 結論
園林設計不能是綠色植物的堆積,不能是簡單的返璞歸真,而是各生態群落的審美基礎上的藝術配置,是園林藝術的進一步發展和提高。因此,要認真學習研究中國園林的精髓,繼承和發揚中國園林的藝術手法,重視生態學理論與園林景觀藝術相結合,創造一個生態協調穩定、景觀優美的休憩地,極大地改善豐富和調節人們的精神生活。
參考文獻
[1] 夏惠.園林藝術[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7
[2] 田嘩林,劉克旺.論我國園林植物造景[J].湖南林業科技,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