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倫理思想的角度看,儒釋道三教的精神內涵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的核心——中華民族的倫理精神。這種倫理精神所體現的是生活的根本秩序、行為的價值取向和生命的內在追求。中華民族的倫理精神,是中國傳統道德文化的深層結構,也是它在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和大眾心理上的積淀與自覺,它是儒釋道三教倫理思想的融匯對中華民族長期熏染、影響的結果。
【關鍵詞】儒釋道三教 倫理 傳統文化
在中國歷史上,儒釋道三教構成了傳統文化的基本框架,支撐著整個傳統文化的大廈。從倫理思想的角度看,儒釋道三教的精神內涵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的核心——中華民族的倫理精神。這種倫理精神所體現的是生活的根本秩序、行為的價值取向和生命的內在追求。一個民族的倫理精神,反映著該民族基本的道德素質和道德風貌。中華民族的倫理精神,是中國傳統道德文化的深層結構,也是它在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和大眾心理上的積淀與自覺,它是儒釋道三教倫理思想的融匯對中華民族長期熏染、影響的結果。①
1 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
在中國傳統倫理文化中,儒家思想始終是它的主干。自從西漢確定獨尊儒術,儒家就以其根源于自然經濟和宗法血緣的道德觀念提出了中國傳統文化最基本的價值觀念和道德精神,在社會的完善中實現人的德性完善成為中國傳統倫理文化的根本精神。具體來講就是:五倫,君臣有義,父子有親,夫妻有情,兄弟有序,朋友有信。五倫基本囊括了所有的人際關系,對于身邊不同的人,應該講究不同的倫理。八德,包括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孝,指孝順父母,悌,指兄寬弟忍,手足之情,忠,指盡心竭力為公無私,忠于自己的良心,信,指誠信,心口一致,禮,指的是禮節,以禮待人,義,指的是正義,做事應該合乎正道,廉指的是廉潔,清清白白,端端正正,恥,指的是知恥,人要有羞恥之心,才知道做符合良心的事。
儒家以社會為安身之所,致力于社會生活的完善。它從現實生活出發,通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建功立業,從而立命于天人合德,實現人己、人物、天人以及整個宇宙的和諧。所以,儒家的倫理道德具有極強的入世性,追求經邦治國、濟世利民,以立德、立言、立功為不朽。因此,儒家的道德修養與道德實踐并非僅僅致力于心性的完善,而是要上以事君,下以利民,安邦濟世。在儒家看來,這種道德才具有崇高的價值,它本身就是一種永恒與不朽,實現了倫理道德的價值,也就實現了生命的價值,“仁以為己任,死而后已?!边@就是儒家倡導的人生的倫理道德價值目標。②
2 道教倫理重視個體的獨立和自由
道教是我國唯一土生土長的大型宗教,它根植于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土壤,并且本身就成為了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道教傳統觀點認為儒家過于強調整體至上,而使得個體被整體吞沒,喪失了個性的獨立自主,因此道教提倡返樸歸 真、自然無為,以保持個體的自立,實現精神的自由。這一理論,作為對儒家積極入世的倫理精神的的重要補充,填補了中國倫理精神中的個體關懷領域。
道教以退讓、超脫的態度對待社會和人生。道教以得道成仙為人生最高理想,與此相比,塵世生活的一切得失、功名、榮辱都微不足道,反而會拖累本性,所以要超脫凡俗,達到不食人間煙火、清凈寡欲、煉氣食丹,最終實現得道成仙、羽化升天。在道教看來,宇宙間只有個人的存在甚至只有個人本性、內在精神的存在才是實在的,其他一切都具有相對性。社會生活中的一切都可能成為個人追求心性超脫的障礙。因此可以說道教的倫理價值和人生目標在于精神的獨立和自由。道教從自然的角度把握人的本性,要求人們的生活順應自然,即不違背任何現實存在的規律與秩序,而這實際上就是要求人們順應、遵守現存的社會生活秩序,道家把它的這一理論概括為“安時處順”,要人們做一個與世無爭的順民。③可見,在客觀上,當儒家建立起社會秩序之后,道教實際上以超脫的形式在維護著這一秩序。
3 佛教眾生平等的倫理思想
印度佛教倫理道德觀與中國傳統倫理主張的社會人倫關系有很大差異,這一點早期在佛教初傳中國時佛教徒就已經意識到了。為了避免與傳統倫理觀發生抵觸而遭反對,他們在初期譯經時采取選、刪、增等手法,使有關譯文盡量和中國血緣宗族的倫理相吻合。然而,佛教與儒家在社會倫理道德方面的分歧,決定了二者之間的矛盾是尖銳、深刻的。儒家重視踐行,主張立功、立德、立言,以貢獻社會而成就自我價值。佛教則認為人生是痛苦的,理想境界乃是解脫和涅槃。所以說儒家重人事,重現實;佛教重解脫,重出離。但是佛教在調和儒家、佛教倫理學說矛盾時,也以它的獨創理論對中國倫理學做出來貢獻,豐富了中國倫理道德的內容。④
佛教道德的基礎是平等、利他,主張眾生平等,五分親疏,利樂一切眾生,救濟一切眾生。這完全不同于儒家以血緣宗親為上中心的道德觀。因此從一開始佛教就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批判,尤其是對其不盡孝道的指責最為嚴苛。早期佛教徒為了在中國發展佛教,有意迎合儒家,極力說明佛、儒的孝道觀不盡不相悖,而且是契合無間的。由此產生了佛教高度贊揚父母之恩的佛經,如《盂蘭盆經》、《佛說孝子經》等,《盂蘭盆經》在中國素有“佛教孝經”之稱。佛教的倫理思想尤其是報恩思想是沒有上下等級之分的,也就說報父母恩與報佛法僧三寶恩,報國家恩、報眾生之恩并為四恩,一樣看重和遵行。佛教這種橫向平等的倫理觀點,在傳統中國的封建宗法社會有著難能可貴的積極意義。
總而言之,儒釋道三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思想構成和基本框架,三教理論的沖突與融合形成了互補作用,推動了中國傳統文化和世俗生活的發展。儒釋道三教的思想中也充分蘊含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倫理精神。三教的理論并不是簡單的并列,而是一種互補的結合,其基本倫理精神已經融貫為一體,共同塑造著中國人的倫理觀點、社會秩序和價值判斷。
參考文獻
[1] 張懷承. 試論中國傳統文化三教互補的倫理精神 湖南省道教協會
[2] 張立文. 中國哲學史新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3] 張志剛. 宗教研究指要 北京大學出版社
注釋:
① 張懷承. 試論中國傳統文化三教互補的倫理精神 湖南省道教協會。
② 張立文. 中國哲學史新編 P50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③ 張立文.中國哲學史新編P212。
④ 張志剛.宗教研究指要 ; 方立天 佛教 P35北京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