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日我晨練回來,準備去吃早飯,見到在自家的樓下有一個小男孩。男孩流著鼻涕,一路在我前面,卻有一個古怪的舉動,每經過一輛車的車底,都會低頭去看。我初時不解,忽地見他在一輛車邊停下,從口袋里掏出石塊,就往車下丟去,奇怪間就見車下疾跑出一只貓兒來,躥入草叢。我不由得心底大驚:頑劣地對待動物,難道是小孩天生的一種別樣“興趣”?
小男孩一路和我同行,每車必看,最后與我一起來到了早餐店,恰好和我一桌。我看他低頭嚼著拌面,便端起姿態教誨他道:“小鬼,為什么要打貓咪呢?要知道貓咪也是會疼的。”
小男孩抬頭看著我,理直氣壯道:“不打它們,車子開的時候,它們會被車子壓到的。”
我愣了一下,我看見男孩眼里閃著淚光。
我后來從店家那里知道,男孩家的貓咪一周前在一輛桑塔納下睡覺的時候,被突然啟動的車壓死了,小男孩自此對于車下休息的貓咪有了擔憂,看到了,非要打出來不可。
我心中為自己的臆想而慚愧,小男孩拿著石頭離開的時候,我在想,我們在經過那些車子的時候,何曾擔心過車下的貓呢?我們又是否可能允許占用自己“寶貴”的片刻時間,撿起一塊石塊,為了一條生命而僅僅彎一下腰?
我們只是走過,然后對自己看到的東西發表一些自以為是的評價而已。
這件事情,給我最大的感觸就是口下、心里“留情”,不要隨意批評或者斷定一個孩子的“怪異”行為,因為他很有可能也是一個打貓的孩子。
(既言摘自《文學少年#8226;中學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