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可謂是全球最著名的“富二代”、“股神”沃倫#8226;巴菲特的小兒子——彼得#8226;巴菲特。不,或許我們更應該換一種方式介紹他——美國著名的音樂家、作曲家、慈善家、艾美獎獲得者——彼得#8226;巴菲特。
也許從他身上,我們可以看到另外一種“富二代”的成長經歷,另外一種“富二代”的奮斗史和自立人格。也可以看到經濟實力富足的父母們,應該在新的時代環境中,如何培養教育下一代的某種經驗。
如果你愿意做一個垃圾工,我們也一樣愛你
彼得#8226;巴菲特的童年,和很多美國的同齡人一樣,平實、簡單、快樂。因為那個時候,他的父親還并不是美國投資界的名人,更不是聞名全球的“股神”。彼得從小就一直學習鋼琴,用他自己的話說“我是一個很有耐心,很安靜的孩子,彈琴是我當時最喜歡的事情”,直到上大學前,彼得還沒有確定音樂就是自己一生的追求。但當和父親說起職業問題的時候,父親的答案卻是:“如果你愿意做一個垃圾工,坐在垃圾車后面工作,我和你媽媽也會一樣愛你,只要是你喜歡的事?!?/p>
輟學斯坦福大學用錢買時間
進入斯坦福大學,對于很多美國的高中生來說,是一個非常好的機會。但是,對于彼得來說,這卻給他帶來了很大的壓力,甚至是打擊了他的自信心。因為,當時父親巴菲特已經是投資界相當知名的人物,而正是憑借著父親好友的推薦,彼得才進入了斯坦福大學,這一度讓他對自己產生了質疑。但是在大二時,一次偶然的機會下,他聽到了一個朋友自己編曲彈奏吉他,認為:“這才是真正的音樂,簡單而優美,這讓我有種頓悟的感覺!”
在音樂的觸動下,彼得選擇輟學,離開了斯坦福大學。父親并沒有阻攔彼得的決定,而是希望兒子尋找自己的夢想。但是,離開大學就意味著彼得會被父親切斷經濟來源,恰巧當時祖父給他留下了一筆9萬美元的遺產。彼得決定用金錢來“買時間”,開始自己創業,投身音樂創作。
給我10億美元必須做慈善
如今的彼得已經是美國知名的作曲家、音樂家。他喜歡安靜,并不追求出名,但父親的一個決定打破了他的生活。
2006年6月,彼得的父親、“股神”沃倫#8226;巴菲特宣布捐出自己的大部分財產——將近370億美元,捐給微軟董事長比爾#8226;蓋茨創立的慈善基金會;而彼得和哥哥姐姐每人也將獲得10億美元,必須用于慈善事業。這是美國迄今為止出現的最大一筆私人慈善捐贈。經營這樣一筆巨額的慈善資金意味著更多的拋頭露面,甚至是占用自己讀書、音樂創作的時間,但是彼得認為,這恰恰是父親給予自己的另外一種饋贈。
(藍昌科摘自《散文選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