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2年2月26日,“伯肯黑特”號軍用運輸船在南非海域平穩地行駛著。這是英國海軍第一艘鐵殼蒸汽船,這次航行的主要任務是運送去非洲作戰的400多名年輕的英國官兵。船上還有近60名婦女和兒童,他們是搭船去南非探親的軍人家屬。
夜幕降臨,天空中群星閃爍,海面風平浪靜。乘客多數都已經進入了夢鄉。瞭望臺上值班的水手可以隱約看見左前方的一條海岸線,開普敦就要到了。凌晨1時50分,一聲巨響劃破寂靜,“伯肯黑特”號觸礁了!當時蒸汽船正以每小時15公里的速度前進,鐵殼被礁石撞開一個大裂口,海水通過裂口迅速灌滿下層船艙。
船長羅伯特#8226;薩蒙德指揮甲板上的海員放出救生筏,然而他們發現多數救生筏都銹死在吊架上了,只有3艘小筏還能用。羅伯特決定讓婦女、兒童和病人先上救生筏。在甲板另一頭,亞歷山大#8226;塞頓上校命令全體官兵列隊集合。像平時訓練一樣,官兵們迅速地組成10個整齊有序的隊列。
在那個沒有雷達、聲吶和衛星導航的時代,沉船的悲劇并不罕見。但接下來發生的事,讓“伯肯黑特”號名垂青史——不是作為一次海難的主角,而是作為一個民族精神的象征。
婦女兒童剛剛登上救生筏,大船就開始劇烈地震動起來。羅伯特船長知道剩下的時間不多了。事實證明他的判斷是正確的,“伯肯黑特”號從觸礁到沉沒只用了不到20分鐘。羅伯特下令全體人員跳水逃生,但塞頓上校大聲說:“那3艘救生筏離大船還太近,而且它們年久失修,筏子上的女人和孩子缺乏經驗。幾百人同時跳水,會威脅到他們的安全。我們必須給救生筏足夠的時間劃遠,我請求大家原地不動。”
這次,上校沒有用“命令”兩個字,但官兵們一聲不響地服從了他的指揮。400多名官兵并肩站在甲板上,像接受檢閱一樣目視前方,莊嚴肅穆。海水迅速涌上甲板,沖斷桅桿和護欄,但10組隊列秩序井然。據史料記載,船上400多名官兵中最后只有1/5生還。當年一個獲救的孩子長大后寫道:“‘伯肯黑特’號載著官兵們慢慢沉入了漆黑的水中,看上去更像一場神圣的閱兵操練。”
這個故事是維多利亞時代英國學生必學的一課。今天“伯肯黑特精神”是淡泊鎮定、堅忍克己的英國紳士形象的標志。而“伯肯黑特規則”也漸漸成為世人普遍遵守的規則——在危急時刻,先讓婦女和兒童逃生。
然而,這個感人的英雄故事有個不太光彩的注腳,歷來被英國人善意地忽略著。在幸存的官兵中有一個盧卡斯少尉,他回憶起沉船前自己跟塞頓上校最后一次對話。
“長官,或許我們會在岸上見面。”盧卡斯說。
“不,我認為那是不可能的,”上校回答,“因為我不會游泳。”
現在你知道了,崇高的“伯肯黑特精神”其實起源于一個不會游泳的旱鴨子。除了勇敢地站在甲板上,塞頓上校別無選擇,而他把這個選擇強加給了400多個真正勇敢的人。
(丁強摘自《環球時報》)